傳媒
香港大學、多倫多大學及伊利沙伯醫院共同研發經口腔鼻咽取本方法發現早期鼻咽癌
2014年03月19日
鼻咽癌(NPC)若於早期被發現,治癒率很高,但因鼻咽位置隱蔽,多數患者求診時已屆晚期。因此,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多倫多大學及伊利沙伯醫院共同研發嶄新的經口腔鼻咽取本方法,以發現早期鼻咽癌。實驗結果顯示,相對傳統測檢方法,這方法簡單、有效、毋須卧床亦無創傷,能用作普及性測試。
研究啟示
主要研究人員之一,多倫多大學醫學院耳鼻喉頭頸外科學系教授顧理恩教授表示:「早期鼻咽癌並無顯著症狀,部分腫瘤位於黏膜下層,因此初期難以被發現。新方法可簡單、無創地經口腔鼻咽取本進行篩查,家庭醫生或護士於門診亦可進行,故有家族遺傳或血清測試結果伯基特淋巴瘤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其中一種人類疱疹病毒,持續呈陽性的高風險人士,可接受測試及盡早發現鼻咽癌,提高存活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榮休教授韋霖教授補充:「我們希望新的測試方法可應用於大規模全球性的鼻咽癌篩查,特別是在一些欠缺專科醫生、精密內窺鏡儀器及保存腫瘤樣本設備的地區。」
帶領研究的多倫多大學醫學院耳鼻喉頭頸外科學系副教授吳憲威醫生表示:「雖然鼻咽癌的確實成因未明,但感染EBV是此癌症發展的關鍵及必要因素。利用新的經口腔鼻咽取本方法,加上聚合酶鏈鎖反應(Q-PCR)分析技術,我們只需從鼻咽直接採集非常少量的細胞樣本便足以偵測EBV DNA,去診斷是否患有鼻咽癌。因此,遠早於內窺鏡或其他方法察覺到任何變異前,此技術已可發現非常早期的鼻咽癌。」
研究方法和結果
從2001年至2010年,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多倫多大學及伊利沙伯醫院合作研發出一個可經口腔進入鼻咽的刷子,再從鼻咽活體抽取上皮細胞。
研究共招募600人參與,他們包括已確診鼻咽癌患者、有疑似鼻咽癌症狀或有家族遺傳的高危人士。所有研究對象均經口腔鼻咽取本方法進行測試。所得樣本通過Q-PCR技術分析去偵測有沒有潛藏EBV DNA,再通過病理學診斷去確認是否患有鼻咽癌。結果顯示,經口腔鼻咽取本方法的靈敏度與明確度高逹99%,換言之誤診率只有1%,相比現有的測試都要好。另外,大部分患者均可藉着新方法於早期發現鼻咽癌。有5名鼻咽癌患者,進行傳統內窺鏡檢測顯示並未患癌,但以新的方法測試,成功發現他們患有鼻咽癌。另外,利用此方法亦發現了一位潛藏的鼻咽癌患者,該患者1年後才出現明顯臨床病徵,個案最終通過「切片活檢」方式確診。
未來研究方向
在未來數月,研究人員將在兩個不同的臨床環境下,利用經口腔鼻咽取本方法進行兩項研究。其中,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教授及系主任鄺麗雲教授正進行一項臨床研究,希望了解經口腔鼻咽取本方法能否用來監測已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以找出有沒有早期原位復發。
關於鼻咽癌
鼻咽癌為香港常見頭頸癌症之一,中國南部、東南亞、北極地區、北非和中東地區,以及各地華僑均為高危族群。它亦是香港第七大常見癌症之一,當中以男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例為3比2。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2011年共有862宗鼻咽癌新症。
關於研究團隊
此共同研究由多倫多大學的吳憲威醫生帶領,聯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伊利沙伯醫院的其他成員一起進行。該研究結果已於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Foundation的期刊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上發表。
如欲瀏覽新聞圖片及簡報,請登入以下網址:
http://www.med.hku.hk/v1/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s/
(由左到右)
- 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科部門主管及顧問醫生、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總監顏繼昌醫生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榮休教授韋霖教授
- 多倫多耳鼻喉頭頸外科大學健康網絡Wharton主席、多倫多大學醫學院耳鼻喉頭頸外科學系教授、外科教授顧理恩教授
- 多倫多大學醫學院耳鼻喉頭頸外科學系副教授吳憲威醫生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教授及系主任鄺麗雲教授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曾敬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