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研究結果到社會各界協作行動
回顧數碼素養360 共創美好「新常態」
2021年07月23日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本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羅陸慧英教授,於2021年7月10日(六)下午聯同「數碼素養360」計劃各支持機構舉辦座談會,與各界一同回顧計劃進展。席間大會總結全民推動數碼素養的成果,以及為未來提出期盼和具體行動建議。
座談會邀請來自學界、家長組織、社工界、教育專業人士及相關組織的負責人,分享他們在學校、家庭,社區(包括家庭和青少年支援),以及教育科技方面所觀察到的轉變和實踐。在停課期間和恢復面授課時的各種新轉變,都促使學生在學習上和身心健康福祉上有所得益,展現了正向成果和推陳出新的可能性,及以數據為本協作的行動力量。此外,新挑戰亦讓業界更了解其需要。座談會最後為不同界別的持份者、政策制定者及研究人員作出一系列的可行建議,共同建立更美好的新常態。
總結研究成果及回顧
本學院「數碼素養360」研究團隊於2020年6月至7月期間,以360度全方位開展研究調查,收集並分析自去年2月開始學校首次停課期間的各種網上學習經驗,分階段就不同主題對數據進行分析,並舉辦共五次新聞發佈會,發表研究結果及建議。羅陸慧英教授簡單總結研究成果,研究發現學校在停課前的電子學習準備度, 特別是學校的電子學習策略和電子學習統籌組成員及職能,對老師和學生在停課期間的網上學習準備度起主導作用。在家長管教方面,數據顯示,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子女身心健康和福祉最為重要,而較低社經背景家長更需要學校在教養子女方面的支援。團隊致力將每次研究結果轉化為實質行動,期間亦聯同不同支持機構舉辦多次研討會,與各界分享心得,幫助各持份者創造學習新常態。
當日下午的座談會由本學院教育政策與社會學部陳嘉琪教授主持,嘉賓包括香港小童群益會總幹事陳健雄先生、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公眾使命官陳思源先生、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鄭弼亮先生、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方奕展先生、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主席何玉芬博士、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金偉明校長、樂善堂梁銶琚學校(分校)劉鐵梅校長及香港遊樂場協會副總幹事温立文博士。
停課帶來的挑戰
總結過去一年多以來各界面對停課及復課的挑戰,嘉賓分享了當中喜見的一些正面成果,包括 (1) 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生因透過電子學習方式重複學習,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2) 學生、教師甚至家長的數碼素養及技能得以增加,有助學生學習;(3) 學生因長時間暫停面授課堂而更珍惜在校時間;(4) 已建立混合模式教學的雛形;(5) 學校更注重教師發展,同時因需要緊貼不斷變化的資訊,增強學校的整體機動性;(6) 學習模式改變,增加了家校之間的相互了解;(7) 帶動引入和發展嶄新教育科技平台;(8) 網課期間,家長更頻密參與子女的學習,從而更了解子女的學習進度和需要。
然而,不斷演變的新常態同時也帶來新憂慮。來自社會工作界別的陳健雄先生及温立文博士均認為當中最令人擔憂的是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福祉。學生面對由面授學習到網上學習的轉變、因長時間留在家中而導致沉迷網絡及落入網絡陷阱,或因此與家人發生衝突,對他們造成一定壓力。另一方面,學校、老師和家長為使學生在疫情中能停課不停學,花大量時間學習和適應新的教學方式、數碼技能和學習平台等,為他們帶來極大的負擔。
新常態的期盼和願景
教育新常態出現,不單對教育界帶來挑戰,更與社會各界息息相關。是次研究帶出全民參與共建新常態的重要性。羅陸慧英教授在演說中提到,學生在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和非牟利機構的支持下,已經在共建的學習新常態跑道上前進。各界需抓緊機遇,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新常態。與會的兩位嘉賓劉鐵梅校長和金偉明校長均認為學校可以在教學上做得更多,例如應保持已形成並具成效的網上教學能力,提供更多空間予教師作專業發展,並積極運用學習管理系統(LMS)提升學與教水平及鼓勵教師共享電子學習資源。
在當前的學習新常態下,家長的角色亦十分重要。一直活躍於家校合作事宜的方奕展先生十分理解自疫情以來家長所面對的挑戰,家長以往把教育子女的責任交予學校,但經歷長時間子女在家學習後,應明白並且更重視家校之間的溝通,增強家長的不同角色,與學校攜手促進家長和子女的身心健康福祉。
身兼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召集人的何玉芬博士十分認同是次研究項目對學界的重要性﹕「我很希望未來教育界可以透過研究以實證為本,讓學校可以基於數據作出作前瞻性決定,而並非基於情緒或感覺。」她認為數碼素養其中一項必需關注的元素是身心靈健康(digital wellbeing),並總結三項推動身心靈健康的主導觀念(guiding principles)﹕「第一是人際連繫(connectedness)、第二是學生學習動力及抗逆力(motivation and resilience)、第三是對未來抱有希望(future-orientation)。」
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陳思源先生致力推動切合學校需要的教育科技開發工作,期間發現很多初創組織與學校聯繫時往往遇到不少配對問題,期望學校能給予場景,幫助創科公司開拓更多空間,為個別學校制定個人化產品以配合學校需要,尤其是以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為使用對象的平台。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鄭弼亮先生表示﹕「香港是一個很獨特的環境,每個學生都有平板電腦上課,因此我鼓勵業界和學界多方參與,讓教學科技和應用開發能發展出一個合理的商業模式,共享益處。」
羅教授及所有與會者均期盼家長們能利用今年暑假,吸取這段日子的經驗,與學校合作,在新學年來臨前做好對應準備, 特別是協助升小一或中一學生過渡及適應不同學習階段, 以迎接新常態。
主要的具體行動及政策建議
基於過去年半以來取得的進展,以及新出現的挑戰和機遇,研究團隊及協作夥伴向各界別持份者提出以下的行動及政策建議:
對於學校及老師
學校及老師應著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先於追趕學業進度。在提升電子教學的過程中,各科組需通力合作,全校參與推動電子及網上教學,而非單靠資訊科技統籌組。學校亦應設立統一的電子學習和網課平台,減少學生、老師和家長適應上的負擔。建議學校積極與教育科創公司進行技術方案,共建創新互動教學模式,讓學校邁向全面智慧校園(smart school)。學校在規劃如何進行教學創新, 以達至主要發展目標的同時,應加入電子學習及相應的校本專業發展元素,支持教師協作創新。
對於家長/家教會/家校合作委員會
關心、了解子女和維持良好親子關係是家長有效管教的最重要基礎。學校可以趁暑假舉辦活動,鼓勵家長與子女一同參與,期望因此接觸一些平時較少與學校溝通的家長,協助他們增強親子和家校聯繫,並鼓勵家校之間建立互助網絡,發揮地區互助優勢。家校組織可為家長籌辦更多有關講座或分享會,亦可介紹一些家長和子女可一同參與的軟件或電子遊戲,促進親子關係。
資訊素養對家長同樣重要。家校組織可介紹及協助家長使用電子平台/軟件,尤其SEN學生的家長,幫助他們在子女適應新常態學習的範疇上有更好的掌握和更多參與。團隊建議可以向家長提供一系列有助支援他們的清單,讓家長更易於執行。
對於政策制定者 — 教育學校數碼素養政策方面
建議制定數碼素養課程標準,結合國際數碼素養發展趨勢及香港資訊科技政策,協助師生有效面對網絡欺凌及不同類型的網絡事件,培養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的態度,提高學習動機。同時,制定老師必需掌握的資訊素養、新常態下教學實踐原則(如混合模式教學的實踐指引)及標準。可以考慮為老師提供不同模式 (線上、線下或混合)的資訊素養/電子學習課程,或在每年校曆表指定安排中,增加教師發展日數,以達至所需基準。
在政策上支持學界建立學習社群,結合電子學習推動創新的教學及評估方式,培養學生21世紀的數碼素養能力。不過,在制定有關政策時,應同時照顧SEN和有社會情緒學習需要的學生,縮窄數碼鴻溝。
對於政策制定者 — 創新及科技方面
建議訂立一系列措施以配合新常態下的教育發展,例如就新常態下經常出現的網上欺騙活動訂立法例以保護年青人。就創新教學科技產品(如以AI程式指導學生學習)訂立標準,確保產品程式具透明度,保障學生不會被產品所支配。在政策上支持創科社群、學校和教育研究機構、學者進行技術方案、課程及教學法互動共建的創新模式。推出教育科技產品試驗計劃,並制定產品評價標準,讓參與先導計劃師生理解採用創新教育科技產品的成效,以及讓創科社群了解及承擔試驗的道德準則和責任。
對於研究人員/學者
為實現更好的新常態,需要有持續、針對性的研究,利用數據監測和指導不同發展策略,為各持份者提供共同協作的實證基礎,以達至更理想的成效。
關於「數碼素養360」
長時間的抗疫和停課,讓學界歷盡挑戰。學校和家長為學生網上學習所提供的機會和支援,不但可以克服社交距離,逹至「停課不停學」,亦啟發了復課後重塑教育的機遇。「數碼素養360」以360度全方位開展研究調查,並已得到學術界、家長、專業和社會團體的支持,旨在匯聚香港中、小學於停課期間及復課後的經驗和需要,以發展整體行動的能量,讓身處數碼年代的中、小學生,提供更佳的教育機會,包括數碼能力和學生的身心健康,並能在不斷變化的數碼科技世界,應付生活每一個環節。
首五期研究結果分別於2020年7月20日、8月25日、11月3日、2021年1月19日及3月30日發表。
有關「數碼素養360」計劃的詳情及報告,請瀏覽其網頁(https://ecitizen.hk/360),並請登入http://web.edu.hku.hk/press 瀏覽網上版新聞稿,以及下載相關圖片及發佈會簡報等參考資料。
傳媒查詢,請聯絡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高級經理張可恩女士(電話:3917 4270 / 電郵:emchy@hku.hk)或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數碼素養360」項目經理殷慧君女士(電話:3917 0366 / 電郵:dcitizen@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