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慷慨支持下,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成立了全港首間專為癌症而設的研究及服務中心──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HKU JCICC),自2018年以來,已為15,313名患者提供服務。
背景
預計至2030年,全球癌症發病率將高達2,170萬。雖然早期發現診斷和治療已逐漸提高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但其心理影響仍然很大且未被重視。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心理腫瘤學研究與培訓中心的研究指出,大約每五名癌症患者中,就有一人表示在確診癌症後首年,經歷了長期的心理困擾。
癌症本身及其治療經常引起不同的身體症狀,其中許多症狀可能持續數年,甚或更長時間。無法緩解的身體症狀令人深感不安,亦可能是導致癌症患者長期心理困擾的主要原因,影響其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素,亦妨礙他們回復正常生活。
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自2020年起,成立了首間以社區為基礎的多學科癌症復康診所,為癌症患者(1)提供治療後症狀管理的支援,(2)並提供個人化飲食和運動建議。目前共有512名癌症康復者參加了癌症復康診所。通過利用「埃德蒙症狀評估系統」(ESAS;0-10分)進行症狀評估,近一半參加者(48%)表示有中度症狀困擾(4-6分),而另外29%表示有嚴重症狀困擾(7分或以上)。在嚴重症狀困擾的患者中,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睡眠障礙(52%)、神經病變(38%)、焦慮(36%)和抑鬱症狀(26%)。其中90%受嚴重焦慮或抑鬱影響的患者,更表示非常擔心癌症復發。癌症復康診所的註冊護士會為有嚴重症狀困擾的患者進行症狀管理,並提供為期五年的定期跟進。
此外,癌症復康診所亦會為參加者評估其健康狀況和生活方式。在13項健康指標中,全部512名參加者至少有一項不達標,包括體重指數(BMI)、中央肥胖、紅肉、全穀物、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等。其中大約三分之二的參加者,不達標的項目多達四個或以上。儘管癌症康復者患繼發性癌症和其他併發症的風險較高,但根據我們的資料顯示,只有小部分康復者的生活方式能符合健康標準。上述結果反映為癌症患者提供促進健康的專業建議和支援是刻不容緩的。然而,現時本港缺乏這類型的常規癌症護理。有見及此,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制定了一系列生活方式改善計劃(如減重計劃),以填補服務缺口。
初步評估
事實上,在512名癌症復康診所的參加者中,超過80%表示從健身教練、營養師和護士所得到的建議,充分解決了他們的擔憂,並認為復康診所是值得參加的。另有94%的參加者表示會向其他癌症患者推薦復康診所。
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總監、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及行為健康學分部主任藍詠德博士表示:「如上述結果顯示,身體和心理症狀對癌症患者和康復者的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最終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治療和康復效果。現在是時候改變我們對癌症、癌症患者及其康復過程的概念,應將癌症視為一種慢性疾病,而為癌症患者和康復者提供長期和持續的支援,可為他們的身心健康創造更明亮的前景。」
服務意義
作為本港首創的癌症綜合關護中心,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致力於填補癌症護理方面的長期服務空白,而癌症復康診所只是其服務範疇之一。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是港大醫學院在研究和知識交流方面的核心機構,以推進基於研究實證的三級癌症護理策略,也是為癌症患者、其家人和照顧者提供支援的先驅平台。根據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項目的研究結果,港大醫學院將能夠開發並改善本港給予癌症康復者的復康及支援護理計劃,以幫助受影響的患者恢復正常生活,並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陳載英女士表示:「馬會以『健康社區』為其慈善策略範疇之一,一方面鼓勵大眾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以應對長期病患的增長;另一方面連繫地區的健康服務網絡,促進醫社合作,以配合市民不同需要。我們會與不同機構合作,當中包括支持香港大學醫學院成立『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等,共同建設更健康的香港。」
港大醫學院院長、施玉榮伉儷基金教授(民眾健康)、公共衞生學院公共衞生醫學講座教授梁卓偉教授表示:「作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癌症登月計劃』,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開創了一個嶄新平台,將科學創新轉化為融合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紓緩的護理模式,以滿足癌症患者的身心需求。我們非常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大力支持,以實現這項計劃。」
有關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的詳細資料,請瀏覽網站jcicc.med.hku.hk。
下載簡報
傳媒查詢
港大醫學院
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電郵︰medmedia@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