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香港青少年的「社會身分認同」回歸十年間的重要變化
2007年06月12日
香港已回歸十週年,今天香港青少年的社會身分認同與1996年回歸前比較,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變化。青少年的社會身分認同,不但影響他們對內地人的觀感及互動關係,更與他們對國家民族前途的投入和承擔息息相關。這些現象令人深思公民教育、中國人身分的意義及愛國等議題。
有見及此,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林瑞芳博士及其研究小組,進行了全港首個跨越1997年香港回歸歷史性時刻的大型研究,分別在1996年回歸前及2006年進行二次調查,成功訪問全港逾13,000多名平均15歲之中三至中五高中學生,探討回歸前後十年青少年對社會身分認同的變化。研究由楊雪姬女士慷慨贊助,並獲得香港大學兩項研究撥款支持。
「香港青少年社會身分認同」研究報告於今日(2007年6月12日)由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林瑞芳博士發表,報告全文請瀏覽 http://www.cpao.hku.hk/media/ChineseReport.doc,研究之主要結果包括:
• 回歸十年以來,多了香港青少年認同雙重身分(中國人,其次是香港人),少了香港青少年認同單一的社會身分(香港人或中國人);
• 愈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青少年,對中國和內地人越具親善的態度,這樣的關係在十年內相當穩定 ;
• 這十年來,香港青少年對中國政治經濟的評價提高了,對自己和香港前景的信心也提高了,但對內地人仍保持頗負面的觀感;
• 回歸十年以來,香港青少年的國家民族觀念雖無明顯的變化,但開始把對國家民族的承擔與擁護國家政策連結起來。
有關新聞發布會之圖片,可瀏覽港大網址傳媒頁中相片廊(Photo Gallery)的活動篇(Events) http://www.hku.hk/hku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