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香港大學九位學者獲嘉譽為全球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
2015年10月02日
香港大學(港大)校長馬斐森教授對今天代表大學中央管理小組向港大各成員發出電郵,衷心祝賀校內九位被籲為2015年度全球最多被引用的研究人員,以及與這九位傑出學者並肩工作的研究團隊。
九名港大學者被湯森路透社選出為「2015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與其他來自世界各地最優秀的學者一樣,這九名港大學者的學術文章過去獲同儕學者所廣泛引用,在其研究範疇深具影響力。在2014年,港大共有5位學者獲選。
根據湯森路透社的資料,「2015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代表著部份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約3,000名來自21個科學及社會科學學術範疇的研究人員,在同一年度發表、最多被引用的首1%學術文章中,佔最多篇數,代表他們於該學術領域中最具影響力。
名錄中包括多少名研究人員是取決於每個學科的研究人員數目,即2003至2013年期間,首1%最多被引用的所有學術文章的作者。由於採用的數據長達11年,令此評核方法更為客觀,結果較一般有主觀評核元素、每年收集數據及不時改變計算方法的排名榜更堅實。
校長馬斐森教授對港大教授獲得如此高的評價感到鼓舞。他說: 「現在正是最佳的時機,向所有港大教員保證香港大學一如既往,珍惜及保障學術自由,我們鼓勵教員憑著其興趣從事研究,無論有關學科有多具爭議,而所有資歷及表現的評核,均基於國際認可的學術標準。儘管近期存在爭議,港大仍在向前發展,而我對前景亦非常樂觀。」
「2015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名錄中的港大學者包括:
學術範疇: 農業科學
理學院生物科學學院
Nagendra P. Shah教授
Professor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cipline Leader, Food and Nutritional Sciences
Nagendra P. Shah教授在益生菌、益生元和功能食品領域擁有長期並且深入的研究經驗,並獲得了傑出的國際聲譽。截至2015年10月,他發表了244篇研究論文、27篇論著章節和209篇會議論文。另外,他作為主編編輯過兩部論著—《乳制品及其質量控制》和《益生菌和益生元》,和國際乳品雜誌的兩次特刊。他的研究工作被同行評審的期刊大量引用。因其對該領域的研究貢獻,他獲得了很多享有聲譽的國際獎項。根據谷歌學術搜索,他的研究已獲得11706次的引用,並且其H指數高達54。
網頁: www.biosch.hku.hk/staff/nps/nps.html
學術範疇: 計算機科學/ 工程
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
林參教授
林參教授於1983年畢業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獲學士學位(一等榮譽);其後就讀於英國劍橋大學,並於1985、1988年分獲碩士、博士學位。曾獲香港裘槎基金博士與博士後獎學金,也是香港大學傑出研究者獎獲得者。他是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英國工程技術學會會士,英國數學與應用學會會士與英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士。他還擔任國際學術期刊IET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和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的主編。
學術範疇: 地球科學
理學院地球科學系
孫敏教授
孫教授1982年獲得北京大學學士學位,1985年和1990年獲得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他的特長是使用現代儀器獲得地球化學和同位素數據以解決重要的地球科學問題。孫教授1994年受聘香港大學至今承擔了多個課題研究地球早期歷史、華北和華南克拉通地質演化、中亞增生歷史、以及利用珊瑚恢復古氣候。
他1999年獲得中國基金委傑出青年合作基金,2001年獲得香港大學優秀青年研究獎,201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他是港大和中國科學院化學地球動力學聯合實驗室的港方主任和國際地學計畫592項目的聯合領導人。
網頁: http://www.earthsciences.hku.hk/people/academic-staff/prof-sun-min
理學院地球科學系
趙國春教授
趙國春是香港大學全職教授,他的主要科學成就包括在中國華北發現兩條19.5-1.85億年碰撞造山帶和最早提出全球規模的20-18億年碰撞事件導致一個超大陸的形成。據Web of Knowledge,趙教授已發佈學術論文260餘篇,被他人引用14000餘次,在全球3164名top 1%地質學家中排名第七位。趙國春教授目前任國際一流刊物《Precambrian Research》主編,2014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在2014年,他還被選為美國地質學會會士和國際岡瓦納研究會主席。
網頁: http://www.earthsciences.hku.hk/people/academic-staff/prof-zhao-g-c
學術範疇: 微生物學
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
助理教授陳國雄博士
陳國雄博士於1995年在香港大學取得微生物學博士學位,現為該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的助理教授。陳博士及其團隊主要研究範疇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快速測試及流行病學。而近年,他則專注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冠狀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的發病機制、免疫學及對抗該類病毒的藥物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亦於《自然醫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自然 - 遺傳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柳葉刀》及《自然通信》等不同期刊刊登。
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
於崇光基金教授 (病毒學)
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流感研究中心主任、世衞H5參考實驗室聯席主任
管軼教授
管軼教授長期從事流感和其他新發呼吸道病毒的生態、演化和發病機制研究,其研究團隊在過去十年中,為病毒學研究和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新發傳染病控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如確定了SARS冠狀病毒的感染源和H5N1,2009大流感以及H7N9流感病毒的前體和進化途徑,為防控及遏制病毒的爆發和擴散提供了重要依據。管教授發表同行評審論文300餘篇,論文引用次數超過27,500次,H指數高達82。
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
講座教授及院長
譚華正基金教授(醫療科學)
裴偉士教授
裴偉士教授為臨床及公共衞生病毒學家,重點研究人與動物之間由新發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包括流感、冠狀病毒(SARS、MERS)等等。他目前的研究涵蓋了人類和動物(家禽、豬、野鳥)流感病毒的發病機制、先天免疫反應、傳播模式、生態學和流行病學。目前他正在研究近期新發的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
裴教授合作領導在香港大學的世衞H5參考實驗室,並在多個世界衞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常設委員會和特別諮詢委員會中服務。裴教授於2008年在香港獲得銀紫荊星章(S.B.S.)。
網頁: http://sph.hku.hk/en/about-us/faculty-and-staff/academic-staff/peiris,-joseph-sriyal-malik
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
副教授潘烈文博士
潘烈文博士的研究興趣為新發傳染病,範圍涉及RNA病毒的基本生物研究,以及開發傳染病分子診斷工具。他的工作集中在流感及冠状病毒,在過去超過18年間,他主要進行流感病毒的複製及發病的研究,並開發了多個新發禽流感病毒,如H5N1, 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及H7N9的分子測試。現時他主要進行流感病毒複製及疫苗研究。
網頁: http://sph.hku.hk/en/about-us/faculty-and-staff/academic-staff/poon,-lit-man-leo
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
講座教授
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
袁國勇教授
袁國勇教授是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總監、以及瑪麗醫院微生物部門主管。他發現超過60種新病毒、細菌、真菌或寄生物種,大部分以香港或香港大學名命。他在發現沙士傳播媒介、沙士冠状病毒中擔當重要角色,有效制定相關防控措施。為表揚袁教授的貢獻,香港特區政府於2004年向他頒發銀紫荊星章。於2007年,他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根據ISI基本科學指標,袁教授在微生物領域上,是全球其中一位引用次數最多的頂尖學者,他在學術期刊中發表超過750篇文章,被引用超過25,000次。袁教授的興趣為研究新發傳染病的微生物。
有關「2015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的資料,請瀏覽http://highlycited.com/ 。
傳媒查詢,請聯絡港大傳訊及公共事務處徐佩瑩小姐 (電話︰2859 2606/電郵︰pychoy@hku.hk )或梁菁栘小姐(電話:2857 8555 /電郵:rhea.leung@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