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香港大學舉行第九屆李約瑟紀念講座
2014年12月04日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社與東亞科學歷史基金會將於12月9日(星期二)聯合舉辦「第九屆李約瑟紀念講座」,邀請了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系教授白馥蘭 (Francesca Bray) 作主題講座,題為「男耕女織:李約瑟、女性主義與中國科技史」(Men Plough, Women Weave: Joseph Needham, Feminism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李約瑟 (Joseph Needham,1900-1995) 是英國劍橋大學化學教授。他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曾在中國訪問,並接觸了大量中國科學技術史文獻,自此對中國科技史產生莫大的興趣。他在開展對中國科技史研究時,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中國在十五世紀之前的科技發展一直超越西方,四大發明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為何後來的科學革命與工業革命在西方發生,而不在中國?」這個世人稱為「李約瑟問題」的關懷一直是他研究中國科技史的核心論題。而1940年代,李約瑟在訪問中國期間,遇到了許多優秀的年輕科技人材,更加強他鑽研中國科技史以尋求答案的決心。
後來,李約瑟在母校劍橋大學校區成立研究所(即李約瑟研究所),建立國際團隊,分別研究中國科學與技術史的各面向。從1945年至今,他領導的團隊出版了近三十冊的《中國科學與文明》(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即《中國科學技術史》)。這部學術論著系列,推動了一整代中國科技史學術研究。
現訪問港大的愛丁堡大學人類學教授白馥蘭負責書寫中國農業史一冊 (1984),她提出了稻米耕作技術在中國文明裡的關鍵地位。近年,更從性別的角度深探技術與文化發展的微妙關係,為思考「李約瑟問題」提出另一蹊徑。去年才上任的李約瑟研究所所長梅建軍教授,為劍橋考古學博士,從古代中國鑄銅的技術探討科技發展的地域文化問題,把中國科技史推進更高層次。
港大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也是港大李約瑟-毛文奇基金教授梁其姿,目前在建立一個跨領域的國際研究團隊,推動一個有關近代科技如何影響東亞社會形成的大型研究計劃,旨在找出科技在近代物質生活、制度發展、價值建構中的不可或缺角色,與東亞社會在科技創新與使用上的文化特色。
在當今廿一世紀科技發展新時代,也是東亞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時代,三位學者在李約瑟一手創建的「中國科學與文明」的基礎上,為中國科技史與東亞科技史研究開創新的一頁。
活動詳情如下:
日期:2014年12月9日(星期二)
時期:下午4時30分
地點:香港大學賽馬會教學樓11樓社會科學學院會議廳
語言:英語
網上登記:www.hkihss.hku.hk/francesca
傳媒邀約白馥蘭、梅建軍教授及梁其姿教授訪問或查詢,請與陳瑞璇小姐聯絡 (電話:852-3917-5901/電郵:ihss@hku.hk)。
*************************************************************
配合李約瑟紀念講座,東亞科學歷史基金會為各中學老師及學生舉辦另一場演講,並邀得梅建軍教授主題,題為「好奇心與挑戰:李約瑟及其知識遺產」。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贊助是次演講。
日期:2014年12月8日(星期一)
時期:下午5時正
地點: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120號皇仁書院禮堂
語言:英語
報名及查詢:請透過電郵與東亞科學歷史基金會關麗嫺女士聯絡 (akwan@hk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