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樓宇維修成本數據庫及估算器網站啟動
為舊樓維修業主提供參考數據及估算維修費用
2015年03月12日
樓宇失修是香港一個累積已久的問題。樓宇老化加上缺乏適時和恰當的保養和維修,對居民和公眾均構成安全與健康的隱患。據2010年立法會文件指出,香港有超過4,000幢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樓宇,其數目將每年遞增500幢(檔案編號:DEVB(PL-CR) 12/2010)。這些舊樓已超過其設計使用期限。在2010年1月29日馬頭圍道一幢55年樓齡樓宇倒塌事件後,屋宇署隨即巡查多幢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樓宇,發現其中四分之一存在著保養和維修問題。市區重建局的樓宇狀況調查亦顯示,7,000幢樓齡達30年或以上的樓宇當中,20%有著不同程度的破損。
發展局局長在他的網誌「樓宇安全週2015」(3月14日至20日)的文章中,提到最新的資料,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樓宇,全港約有5 900幢,這個數目會以每年580幢的速度遞增。樓齡達30年或以上的樓宇,更多達20 000幢,10年後更會增至30 000幢。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的研究團隊自九十年代起,在確保香港樓宇安全狀況的領域上倡導並持續完成多個研究項目。當中「樓宇健康衛生指數」和「樓宇安全狀況指數」最能引起公眾及社區關注。眾所周知,業主需要主動對其樓宇進行定期檢查,並提供適時和恰當的保養和維修。然而,樓宇的維修工作普遍非常複雜和昂貴,所需工程更要求豐富的專業知識。由於大多數業主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並欠缺時間管理或維修其樓宇,因此在進行樓宇維修時業主往往容易受到承建商圍標和抬價等舞弊行為所傷害。
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提高樓宇維修費用的透明度,並向公眾提供維修費用的信息以玆參考。不過,收集樓宇維修成本數據困難重重,而對已收集數據的精確性、可靠性、詳細程度以及其細目分類或會存疑。若果有著可靠的數據來源,相關的成本資訊可為一些將進行樓宇維修的業主於草擬初步費用議案、規劃成本以及評估投標報價時提供有用參考。
先導研究計劃的成果
廉政公署於2014年透過香港大學的技術轉移公司「港大科橋有限公司」,委派研究團隊就有關問題進行先導研究。研究人員由鄒廣榮教授帶領,檢視了市區重建局及香港房屋協會從 2009 至2013年間一共426個「樓宇更新大行動」項目的樓宇維修成本數據。經過對數據的詳盡分析,團隊發現,住宅單位總數和樓宇層數,是「樓宇更新大行動」項目樣本中決定維修費用的兩個最重要因素。運用這兩個易於取得的變量,團隊建構了一個統計模型,為樓宇維修費用提供一個快捷的初步估算。按模型估計,在樓宇更新大行動項目中,一座較舊,12層高﹑擁有70個住宅單位的典型樓宇在2009年的維修費用(調整至2014年等值)約為港幣3,900,000元(或每住宅單位約為港幣56,000元)。然而,由於統計模型未考慮不同的樓宇狀況、建築材料規格以及手工等因素,所以這並非一個非常精確的估值。例如,模型估計實際的維修費用有機會超過港幣5,300,000元,雖然該可能性只有16%。
樓宇維修成本數據庫的初步研究成果已透過網上系統發佈。網上系統包括樓宇維修費用估算器,計畫大厦維修的業主在估算器輸入樓宇資料,便可大約估算所需的維修費用。
此外,是次研究項目同時提出利用政府統計處的數據建立一個名為「維修費用指數(MCI)」。該指數的建立對未來樓宇維修成本的規劃、分析和估算均有莫大用處。
希望私樓業主能提供非資助維修項目的數據
本先導研究計劃透過一些易於取得的樓宇特徵來推算有一定精確度的費用作參考,為樓宇維修費用的估算及公佈奠下了基礎。然而,目前研究成果以及樓宇維修費用估算器僅適用於「樓宇更新大行動」及類似項目。由於樓宇維修在規模和質量方面均具不同性質,若不當地解讀會使得該成本參考變成無效,甚至存有誤解。
為了進一步提高樓宇維修市場的透明度,研究團隊懇請所有非資助維修項目的私樓業主能聯絡本系(電郵: BMCost@hku.hk),分享其樓宇維修的成本數據,以利於共同制定和發佈樓宇維修費用的參考準則,惠澤相關的持份者及廣大的香港市民。
(左起) 香港大學房地産及建設系副教授黃紹基博士、系主任及講座教授鄒廣榮教授、副教授何志榮博士
記者會投影片,請按此瀏覽:
傳媒查詢,請聯絡港大傳訊及公共事務處助理總監(傳媒)徐佩瑩小姐 (電話︰2859 2606/電郵︰pychoy@hku.hk) 或港大傳訊及公共事務處高級經理(傳媒)尹慧筠小姐 (電話︰2859 2600/電郵︰melwkwan@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