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生前身後作準備面對死亡無禁忌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發布「香港身後事的世紀演化」調查結果
市民趨向接受綠色殯葬及合葬
2015年04月27日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獲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華永會)贊助,於2013年開展名為「香港身後事的世紀演化」的研究計劃,旨在推動本港生死教育發展。計劃除了包括為超過一千名公眾而設的社區生死教育講座外,更為接近四百名前線工作人員提供與生死教育相關的專業培訓,及後經由他們所舉辦的生死教育工作坊和活動,現已有超過五千五百名公眾參與受益。
除此之外,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還製作了一輯紀錄片,透過訪問學者、專家及真實的人物故事,記述香港在過去一百年間之喪葬習俗的演變,激發社會大眾反思生命的價值,以及討論與死亡相關的議題。中心同時進行了「嶄新死亡預備及遺體處理方法」問卷調查,於2014年間訪問了1,123名參與講座及培訓工作坊的市民,探討其死亡觀、對預設醫療指示、器官及遺體捐贈,以及殯葬安排的看法。
「嶄新死亡預備及遺體處理方法」的重要調查結果
(一) 對死亡的態度正面,但仍需更多社會支援
我們發現受訪者對死亡的態度開放,只有7-16%的人士仍然同意一些傳統的死亡忌諱,包括:「見到屍體或棺材會行衰運」、「白頭人唔送黑頭人」和「在重病既人面前講死會令佢死快啲」等(詳見附件)。然而,仍有超過三成人士表示同意「喪親家庭在喪親後幾個月唔應該參與任何社交場合」,故喪親家庭有機會得不到足夠的社會支援以走出喪親的傷痛。
(二) 對「預設醫療指示」認識不足
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大眾普遍對「預設醫療指示」有正面的評價,並有74%人士支持「預設醫療指示」的推行,但仍有三成受訪者從未曾聽過「預設醫療指示」,24%人士表示對此沒有意見。當被問及希望接受臨終照顧的地點時,有一半受訪者都希望在家接受照顧,只有23%的人士希望留在醫院。
(三) 對死亡事宜溝通不足
調查結果發現,市民對器官及遺體捐贈反應正面,有四成受訪者表示已登記成為器官捐贈者,亦有66%未登記的人士表示願意死後捐贈器官。相對而言,只有一成人士已登記捐贈遺體,以及47%的人士表示願意捐贈遺體作醫療教學用途。雖然有不少人願意死後遺愛人間,然而只有52%及31%的人曾經向親友表達願意捐贈器官或遺體的意願。
(四) 趨向薄葬、環保的殯葬方法
調查結果顯示,逾五成受訪者希望花費少於二萬元處理身後事,只有約兩成人希望花費高於四萬元。調查同時亦發現受訪者對於新式的綠色殯葬更接受:有67%人士表示願意採用環保棺木;以十分為滿,市民對於紀念花園及海上撒灰的評分亦為最高,分別有6.8及5.3分。
(五) 對將骨灰加放於親屬龕位態度正面
調查亦發現,有52%的受訪者表示願意死後將骨灰放入其他親人的骨灰龕內;同樣地,亦有51%的受訪者表示願意讓其他親人的骨灰加放於自己的骨灰龕位內。
生死教育及殯葬業的未來發展
該計劃的項目總監、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陳麗雲教授指出,雖然社會對死亡的態度越趨開放,但並不代表臨終病患者或喪親家屬得到足夠的社會支援,這是由於社會對死亡仍有一定的禁忌,故此我們仍要需要積極推動生死教育。而且,生死教育的重點不單是要鼓勵人們為死亡作好準備,更需要教導人們與親友溝通,好讓自己的臨終意願能得到落實。
陳教授亦補充,死亡預備不只限於身後事,更包括生前的臨終照顧意願,其中有關「預設醫療指示」的立法更是值得大眾關注。到底死亡是否一定要在醫院發生?人們能否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接受臨終照顧?社會的討論勢必對政府日後的政策有重大影響,而人們的意願和死亡的質素應要得到保障。
就很多受訪者願意死後將自己的骨灰與家人的骨灰一同安放方面,華永會行政總監盧美華女士表示,華永會轄下四個墳場的龕位及大部份墓地,均可加放家人的骨灰,讓市民達成與家人合葬的期望。華永會的龕位包括可供安放兩位先人的普通龕位,以及可供安放4位先人的家族龕位。現時兩類龕位有大約76% (約170,000個) 有餘位加放骨灰。墓地方面,目前約有55%(約44,000個)墓地有餘位可加放骨灰。如能善用現有的龕位或墓地,估計可釋放數以十萬計的安葬空間,紓緩龕位不足的問題。華永會已將有關訊息列印於配售文件內,提示市民可作有關安排。
另外,就受訪者多願意採用簡約及環保的殯葬方法,華永會已作出配合,於2011年12月在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開設紀念花園,為市民提供撒放骨灰服務,使用這服務的數目正不斷上升。華永會亦透過不同渠道,包括服務短片、宣傳物品及安排參觀等,鼓勵市民使用有關服務安葬先人。不少參觀將軍澳紀念花園的人士均表示非常滿意紀念花園優美的環境,亦願意辭世後將骨灰撒放於紀念花園內。同時,為推動環保拜祭環境,以及確保公眾安全,華永會將由2016年重陽節開始實施新措施,關閉轄下墳場靈灰閣的室內化寶爐,呼籲市民減少化寶,並考慮以鮮花向先人表達敬意。
至於受訪者對遺體捐贈反應正面,華永會亦已作出配合,於2013年分別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合作,推出「無言老師」及「大體老師」撒放骨灰計劃,登記參與遺體捐贈的市民,可選擇將骨灰撒放於將軍澳紀念花園,兩所大學亦會提示登記遺體捐贈者,將有關意願與家人分享,以便能夠達成貢獻醫學研究的心願,造福社會。從兩所大學得悉,登記參與計劃的市民不斷上升,反映計劃廣受認同。
「香港身後事的世紀演化」紀錄片
紀錄片光碟免費派發給公眾,有興趣的市民可於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地址:香港薄扶林沙宣道5號香港賽馬會跨學科研究大樓2樓)或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34樓)的辦公室索取。
有關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成立於2002年,隸屬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多年來中心以關懷社群,推動全人健康為宗旨,以結合東西方學術思想及療癒手法並開拓新的知識領域為信念,以科學方法進行全人健康的研究、培訓專業人員、提供促進行為健康的教育與服務為目標,藉此滿足社會各界的需求。
有關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
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華永會)創立於1913年,根據《華人永遠墳場條例》(第1112章)於1964年成為法定機構。華永會為香港華裔永久性居民提供各類墓地、龕位及撒放骨灰服務,以及負責轄下四個墳場包括香港仔、荃灣、柴灣及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的營運、管理及發展等事宜。
查詢計畫詳情,請與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高級執行助理蔡佩筠小姐 (電話:2831 5163 / 電郵:amychoi@hku.hk)或研究統籌康倚華小姐 (電話:2831 5579 / 電郵:hongyw@hku.hk)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