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港大參與國際研究冀建立能預測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生長狀況之模型
2016年01月14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將聯同由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CHU Sainte-Justine兒童醫院Stefan Parent醫生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使用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最新EOS X光醫學影像系統科技,研究能預測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生長狀況的模型。此模型透過複雜的三維(3D) X光醫學影像重建技術,預測患者脊柱彎曲的類型、時間、骨骼成熟程度及脊柱側彎的嚴重性。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系主任及臨床教授、何馮月燕基金教授(脊柱外科)張文智教授指出:「是次國際研究結合加拿大、香港、美國、法國、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專家,研發預測脊柱側彎的最新模型,研究結果有助醫生更準確預測病人脊柱的生長狀況,制定合適的預防和治療方案。」
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概況
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是一種三維脊柱變形的疾病,主要發生在11至14歲青少年身上,大部份脊柱側彎都是成因不明,女孩患病的機會比男孩高。若病情於青春期惡化,更會影響外觀和脊柱功能,及導致呼吸系統問題。大部份患者會有腰背痛問題,椎間盤加劇退化,並持續至成年。現時香港約有3%學童有脊柱側彎徵狀,其中女孩與男孩比例為4:1。於2015年,約有1,500名脊柱側彎病人被轉介到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接受治療,該醫院每年需跟進約5,000名脊柱側彎病人。
現時世界各地仍未有可信賴的方法預測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生長狀況,當青少年被診斷患上脊柱側彎並進行首次檢查,醫生因無法預計脊柱將會怎樣變形和生長,因而會作出不同的治療和手術方案,部份病人因進行脊椎融合術令脊椎成長及發育不健全。此外,為了跟進脊柱生長狀況和治療進度,大部份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患者每半年需接受一次X光檢查,長期接受檢查的患者往往需接收傳統X光檢查釋出的高劑量輻射。
預測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生長狀況之模型及研究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CHU Sainte-Justine兒童醫院在八年前開始對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生長狀況進行最新的研究,初步發現患者在初次接受醫生檢查,進行三維X光醫學影像掃描並結合傳統的風險評估後,能有效預測脊柱側彎的生長狀況。研究可幫助醫生準確地向病人及其家人提供專業的治療和手術方案,令患者獲得更有效而安全的治療。
是次研究利用諾貝爾物理學獎法國得主Dr Georges Charpak發明的三維X光醫學影像系統的感應技術,透過使用兩對不同角度的感應器於正面和側面同時拍攝影像,建立三維重建影像數據。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剛引入此微輻射劑量的三維X光醫學影像系統,令脊柱側彎患者進行X光檢查時大大減低接收輻射的數量。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關日康醫生認為:「此系統不單減少病人接觸的輻射劑量,透過三維技術令醫生可全方位得知脊柱側彎病人日後脊柱的彎度和特性,從而預測日後會否惡化,這些資料從前醫生是無法取得的。」
香港大學的研究項目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將聯同其他國家的專家展開國際研究計劃,測試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CHU Sainte-Justine兒童醫院研發的模型是否適用於香港。是次計劃將邀請150名年滿10歲或以上確診患有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及沒有其他脊柱疾病的新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期間參加者需進行問卷調查,利用三維X光醫學影像系統進行掃描,並每隔六個月進行一次跟進檢查,直至脊柱發育成熟。研究團隊將利用收集到的資料和數據更準確地建議個別病人使用支撐背架、脊椎融合術或其他治療方案,令病人及其家屬作好充足的心理準備。
關於研究團隊
此項國際合作研究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系主任及臨床教授、何馮月燕基金教授(脊柱外科)張文智教授、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關日康醫生及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鍾培言醫生帶領香港的研究團隊進行。港大李嘉誠醫學院是世界著名進行脊骨變形手術的學府,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在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方面具有極豐富的經驗和歷史,包括非手術和手術性治療。學系曾研發用作手術前評估脊柱彎度彈性的支點彎曲放射照片(fulcrum bending radiographs),此方式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學系亦為全球首間為早期脊柱側彎病人植入體外遙控生長棒作治療用途的中心,減少患有脊柱側彎的青少年病人進行手術的次數。現時學系正積極研究脊柱側彎之成因和發展,包括基因研究及三維模型,以及其他評估和手術方法。
如欲瀏覽新聞圖片及簡報,請登入以下網址:
http://www.med.hku.hk/v1/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