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港大學者於國際權威期刊《刺針》發表文章
探討居住環境與體適能的關係
2016年04月05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客座教授施綺芸教授(Professor Ester Cerin)連同多名海外學者發表全球性的研究成果,團隊發現於運動設施配套充足社區居住的人,會比其他人每星期進行多90分鐘的運動。是次研究對公共衞生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並已於2016年4月2日出版的國際權威期刊《刺針》(The Lancet)中刊登(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5)01284-2/fulltext)。
研究方法
這項全球性研究目的是全方位探討全球14個城市的環境與體適能之關係,參與的研究對象為6,822名於國際體適能與環境網絡(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Environment Network,IPEN)所屬城市居住,介乎18至66歲的成年人。這些城市或地區分別為香港(中國)、根特(比利時)、庫里奇巴(巴西)、波哥大(哥倫比亞)、奧洛穆克(捷克共和國)、奧胡斯(丹麥)、庫埃納瓦卡(墨西哥)、北岸、懷特克里、威靈頓、基督城(新西蘭)、特倫特河畔斯托克(英國)、西雅圖和巴爾的摩(美國)。
研究團隊先分析研究對象居住地點附近的社區特徵,如居住密度、十字路口、公共交通工具上落客點和公園的數量、最近的公共交通工具上落客點,以及土地混合利用情況等。為量度研究對象的體適能,研究人員特別安排他們在至少四天裏佩戴腰間加速計,記錄他們的體適能狀況。
香港對此國際研究之重大貢獻及主要研究結果
是次研究的作者之一、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客座教授施綺芸教授指出:「香港的社區特徵獨特、多元化,大大提高了這項全球性研究的價值。在西方國家,城市的居住密度一般較低,公共運輸配套較差。相比之下,香港各區居住人口密度不一,有些地區人口較低(如大嶼山),有些卻是全球居住人口密度最高的社區之一(如旺角)。香港的情況對世界各地城市規劃及公共衞生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
施綺芸教授又提到:「港人每日平均進行44分鐘中度至強度的運動,主要原因是大家會步行去乘搭交通工具。」她解釋此現象時,引用了研究團隊參與進行的其他研究工作的分析結果:「本港成年人之所以比其他IPEN城市的成年人多走動,除了因為香港的居住密度高、公共交通工具網絡發展完善,還與這裏的治安有關。香港比其他IPEN城市安全、犯罪率低,不論白天或是晚上,市民在街上都不會感到危險。此外,香港的行人道路設施規劃完善,道路安全,間接鼓勵市民步行。巿民步行量高的另一原因是他們大多沒有私家車。從公共衞生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這應是一個城市引以為傲的事。」
研究亦發現,來自上述14個城市的研究對象每日進行平均37分鐘中至強度的運動,劇烈程度相等於急速步行,甚至是競步。有四個社區特徵與市民增加體適能運動有極大關連,分別為:高居住密度、十字路口多、公共交通工具上落客點多,及步行可達的公園數量多。比較居於體適能設施配套充足及稍遜的社區之研究對象,他們每星期的活動時間分別為相差68至89分鐘,即佔建議的每星期150分鐘運動時間的45%至60%。
城市環境與體適能的關係
領導研究的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James Sallis教授進一步解釋:「在居住密度高的社區,街道、商店和公共設施通常連成緊密的生活網絡,換言之,居民要應付生活所需,只需步行到附近的商店和公共設施就可以了。另外值得一提的現象是,體適能高跟居住地點與最近的公共交通工具上落客點之間的距離沒有太大的關係;影響運動量的是鄰近公共交通工具上落客點的數量。區內公共交通選擇愈多,居民就愈願意花更多時間,前往離住所較遠的車站或碼頭,乘搭較合適的交通工具。公園數量也是重要的因素,因為公園不但是運動的理想場所,也是散步的好去處。」
印度公共衞生基金會Shifalika Goenka博士在評論研究成果時推算:「如各城市能建造更多適合體能活動的環境,全球每年的死亡人數將會減少約200萬,非傳染病的患病率亦會降低大約百份之三。」她指研究成果提供有力證據,說明建設環境對提高整體人口的體適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倡議健康城市
運動不足是導致全球每年有超過500萬人死亡的原因之一。據文章所指,各地政府必須從公共健康政策着手,致力締造「健康城市」,以減輕因運動不足而帶來的疾病負擔。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一直與本地及海外學者合作,探討建設環境和城市規劃對健康及公共衞生致策的影響。公共衞生學院的研究團隊與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攜手合作,進行關於倡議健康城市的跨領域研究工作,旨在透過循證研究,為本地及全球公共衞生政策提供指引。施綺芸教授在介紹相關計劃時強調:「近十年來,本院其中一個的跨學科小組一直致力研究社區環境對香港各年齡層的市民的體適能的影響,這些研究對本地及全球衞生議程和知識庫有重大的貢獻。我們希望政制決策者和各領域的專業人士能與我們並肩合作,改善人類的生活。」相關研究小組成員包括運動生理學家、香港大學運動及潛能發展研究所總監麥迪勤博士、專研公共健康經濟及政策的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莊臻寧博士、香港大學地理系賴寶珍教授、以及香港大學及其他本地大學的學者。
關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在公共衞生教育及科研方面有多年經驗,成就卓越。公共衞生學院的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在國際間舉足輕重,對改善本地和全球個人及人口健康有非常重大的貢獻。此外,公共衞生學院乃頂尖的科研和教學中心,對流行性感冒及其他新興病毒的教育工作不遺餘力之餘,亦致力於與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控制、控煙、空氣污染、心理腫瘤學、行為科學、生命歷程流行病學、醫療經濟效益、醫療服務規劃及管理等有關的研究工作,當中不少研究更獲本地、國內以至國際組織(如世界衞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同,納入其公共衞生政策當中。
關於國際體適能與環境網絡(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Environment Network,IPEN)所發表的研究成果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