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香港大學兩位化學學者獲2016年「裘槎前瞻科研大獎」及「裘槎優秀科研者獎」
2016年04月18日
香港大學今年有四位學者獲頒「裘槎前瞻科研大獎」及「裘槎優秀科研者獎」,其中理學院化學系助理教授歐陽灝宇博士獲頒「裘槎前瞻科研大獎2016」,化學系系主任陳冠華教授獲頒「裘槎優秀科研者獎2016」。
裘槎前瞻科研大獎2016
香港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助理教授歐陽灝宇博士
歐陽灝宇博士現任香港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超分子化學及分子識別,特別是理解分子是如何識別和彼此交互,利用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作為複雜結構的自組裝手段,並從中創建不同的功能材料。
歐陽博士其中一個研究方向,是在複雜的生物環境中,選擇性地識別和檢測有機小分子的新型分子識別系統。其中一項研究重點,是識別出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等有重要作用的有機化學物。兒茶酚胺(例如多巴胺)是人類神經系統中,負責神經細胞之間的信號傳遞的化合物之一,目前不少精神興奮劑也是兒茶酚胺的類似物。如能在腦神經細胞物質的傳遞中,識別出這些物質,讓科學家可進一步利用螢光標籤等技術追蹤這些物質的傳遞模式形態,監察其作用,從而了解一些腦疾病如柏金遜症的成因,為尋找治療方案帶來突破。
歐陽博士的另外一個研究重點,是探索對於拓撲複雜分子,例如具有多個互鎖大環索烴的不同裝配策略。這些分子環狀結構,與分子記憶體以及微型物質穿透等分子器件和新興有機材料的研究息息相關。不同的環狀裝配策略,對研發新物料,尤其與藥物釋控有關的醫藥物料,有著重要的啓示。
超分子結構研究是新興的研究範疇,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 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首次授予了超分子化學研究方面的三位科學家:美國的佩德森(Pedersen C J)、克拉姆(Cram D J)和法國的萊恩(Lehn J M)。
現代化學與18、19世紀的經典化學相比較,其顯著特點是從宏觀進入微觀,從靜態研究進入動態研究,從個別、細緻研究發展到相互滲透、相互聯繫的研究,從分子內的原子排列發展到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超分子化學淡化了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生物化學和材料化學之間的界限,強調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超分子體系,為分子器件、材料科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是21世紀化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歐陽博士在2004及2006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並於2010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在2011至2013年間,他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進行博士後研究。2013年9月加入香港大學化學系。
歐陽灝宇博士簡歷,請按此。
裘槎優秀科研者獎2016
香港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系主任陳冠華教授
過去數十年半導體晶片的研究發展,讓電腦等的電子產品的發展一日千里。電腦體積大大縮小,效能由此相應地提高。但隨著晶體管的尺寸接近10納米或以下,晶片發熱等副作用逐漸顯現,電流也難以控制,現有電腦晶片的發展已接近其尺寸的物理極限。下一波的發展,需依賴全新的物料和系統設計,突破極限,一代又一代把傳奇延續。
香港大學化學系系主任兼卓越學科領域《新興電子器件的理論、模型和模擬》項目協調人陳冠華教授主要從事理論化學和計算科學的研究,專注於研究量子力學中著名的薛丁格方程式(Schrödinger equation) 的數值解法,從而為發現新物料和研發新系統帶來突破。
在古典力學裏,牛頓第二定律描述了物體的運動;在量子力學裏,薛丁格方程式(Schrödinger equation)描述物理系統的量子態如何隨時間演化,是量子力學的最基礎方程式。透過解構薛丁格方程式,科學家可理解並推算出物理系統內微型粒子的量子行為,預測物體的各種性質。
過往,薛丁格方程式僅能被應用於亞納米小系統量子行爲的推算。陳教授領導的團隊,有能力把方程式應用於數十納米級系統,極大的拓展了量子力學計算方法的應用範圍。這計算上的突破,有助實現對新興納米電子器件及新興電子材料的計算模擬與探索,讓科學家可在此基礎上,尋找新物料及設計新運作系統。而將該方法同半導體工業界現有的簡約模型、電路模型整合,可以實現從原子細節出發預測集成電路的行為。由於這一系列原創性的工作,陳冠華教授2011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14年當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團隊未來的研究方向,除了探索新興納米電子器件及新興電子材料外,另一個方向,是研發新太陽能電池。陳教授團隊首次從量子力學計算出發,直接模擬太陽能電池的光電過程。團隊透過模擬計算,深入瞭解太陽能轉化電能的機制,有助在矽以外探索新物料,開發下一代太陽能電池 。
陳冠華教授簡歷,請按此。
香港大學四位裘槎獎項得獎者新聞稿,請瀏覽:
https://www.hku.hk/press/c_news_detail_14426.html
有關「裘槎前瞻科研大獎」
「裘槎前瞻科研大獎」於2012年成立,旨在物色一批極具才華,學術成就足以在國際學術界競爭的學者,讓這批「明日之星」在學術成就剛起步階段,獲得支持,得以在科研﹑個人能力和專業上盡展所長,在專業領域內不斷精進,勇敢創新嘗試,推動香港的教育和科研發展﹑作出貢獻。每個科研基金最多有500萬元供五年研究之用。共享獎項的學者,每位可獲得250萬科研基金和180萬元作為協作研究經費。
有關「裘槎優秀科研者獎」
裘槎基金會於1997年設立「優秀科研者獎」,特別頒予在科研工作上有卓越表現的學者,以表揚他們的成就,並鼓勵他們在其研究領域取得更理想的成績。該獎項經過多位國際權威科學家嚴格評審各候選人的科研工作後,再選出得獎者。「裘槎優秀科研者獎」,每個獎項為港幣90萬元,得獎者另外獲個人研究補助金港幣6萬元,其所屬大學可獲資助另聘講師代替得獎者執教一年,讓得獎者可全職投入研究工作。
傳媒查詢
香港大學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高級經理(傳媒) 尹慧筠
電話︰2859 2600,電郵︰melwkwan@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