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港大倡加強急救技能培訓
冀提升院外突發性心臟驟停患者存活率
2016年12月20日
香港大學(港大)李嘉誠醫學院急症醫學部去年進行社區調查,發現市民普遍欠缺急救技能與知識,以致「院外突發性心臟驟停」的存活率較其他亞洲地區為低。為提升這類患者的存活率,港大團隊展開一連串推廣活動,包括研發手機應用程式、向中學推廣「按壓式心肺復甦術」及舉辦不同類型的工作坊及講座,期望能夠提升市民對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及基本急救技巧的認識。
拯救患者刻不容緩
「院外突發性心臟驟停」是指患者在醫院以外的範圍,心臟突然不能有效運作,如無法提供血液,輸送氧氣至各器官,因而失去意識。此疾病是全球其中一個重要致命原因,香港亦不例外。拯救院外突發性心臟驟停患者必須爭分奪秒,刻不容緩。據消防處網頁內容顯示,救護車在消防處接到緊急救護車召喚後,承諾於12分鐘內抵達現場。在救護車抵達前,若途人沒有進行任何拯救步驟,患者的生存機會率將逐分鐘減少7至10%。而根據港大李嘉誠醫學院急症醫學部於2012至2013年的數據發現,香港院外突發性心臟驟停患者存活率僅2.3%,較其他亞洲地區為低。
調查:市民缺急救知識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急症醫學部在2015年11月至12月期間,於本港六處行人流量高的地點進行了一項社區調查,以問卷與面談形式成功訪問了401位16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回應率為58%。調查目的旨在評估本港市民替院外突發性心臟驟停患者施行急救之知識掌握,及其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的普及程度。調查結果顯示,只有兩成受訪者(22%)曾接受急救訓練,另外僅12%受訪者表示曾接受急救及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之應用訓練。
面對緊急事故時,高達97%受訪者表示願意報警求助。不過,只有約21%受訪者表示願意施行心肺復甦術,少於五分一受訪者(18%)願意協助患者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
另外,研究團隊發現,若同時參與急救及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之應用課程,能明顯增進參加者拯救生命之技能,有助妥善應對突發情況。在只曾接受急救訓練的人士當中,67%受訪者表示不會施行心肺復甦術,78%受訪者更表示決不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與之相比,曾接受急救及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訓練之人士當中,只有27%受訪者表示不會施行心肺復甦術,22%受訪者表示不會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急症醫學部臨床副教授梁令邦醫生表示︰「調查反映本港市民普遍欠缺急救技能及知識,不諳為院外突發性心臟驟停患者施行心肺復甦術;對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的認識也顯然不足,故使用情況不甚理想。」
梁醫生補充:「研究結果充分引證施救者若曾參與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應用課程,能夠有效提升施救者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的信心。」他認為,當務之急是增進大眾急救知識,否則在公共場所大量加設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也是徒然。
推廣項目遍及各界
為了增進大眾急救知識,港大李嘉誠醫學院急症醫學部展開一連串計劃。除了為外傭與長者舉辦心肺復甦術之工作坊及講座以外,早前更成功申請優質教育基金,為全港中學設立首項「按壓式心肺復甦術」推廣項目,擬定於2017年在三十間中學推廣「按壓式心肺復甦術」,結合手機應用程式、網上學習平台進行活動教學。項目預期可讓超過15,000名中學生認識基本的急救知識。
另外,急症醫學部研發了「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手機應用程式,讓用家可以隨時搜尋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所在之處,並邀得現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前任消防處處長黎文軒先生、北區醫院急症室顧問醫生蕭粵中醫生及本港知名男子樂團RubberBand等拍攝心肺復甦術之推廣短片,以提高大眾急救意識。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急症醫學部簡介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急症醫學部於2014年年底成立,務求為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優質臨床教學與訓練,並在急症醫學的範疇上發表傑出研究,確立學術領導地位。透過進行嶄新研究、提供臨床實踐之證據及知識之傳授,為社區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如欲瀏覽新聞圖片及簡報,請登入以下網址:http://www.med.hku.hk/tc/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