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港大古生物學家利用新技術準確重塑恐龍身體輪廓
帶羽毛恐龍真貌首次展現
2017年03月01日
從化石準確地推敲恐龍外觀向來都是個難題,因爲牠們被保存下來的通常只有骨骼。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的文嘉棋博士聯同合作夥伴利用一種嶄新技術,根據已保存軟組織的高清影像,為一種帶羽毛的恐龍重塑了首個詳細的身體輪廓(圖一)。今次是首次有古生物學家,根據恐龍的骨肉軟組織準確重塑其輪廓外貌。
這項具突破性的研究結果,於英國倫敦時間2月28日(星期二)於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激光誘導螢光技術(Laser-stimulated fluorescence,LSF)是一種革命性的新技術,利用高强度激光令在骨頭周圍、肉眼看不到的軟組織「在黑暗中發出螢光」(圖二和三)。這技術由合作夥伴Foundation for Scientific Advancement的 Tom Kaye研發,利用紫色激光在黑房中掃描化石。激光會「刺激」一些保留在岩石基質的皮膚原子令它們發光,以揭示恐龍真正的外形(圖四)。研究文章的主作者兼古生物學家文嘉棋博士指出:「過去二十多年來,我們一直對中國東北部那些奇異的帶羽毛恐龍感到驚嘆。然而,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軟組織會這樣廣範地被保存下來。」
文博士和研究夥伴檢視了超過二百件近鳥龍的標本(一種帶羽毛,類似鳥類的恐龍),挑選出其中保存了特別組織的十幾件,定量重建的結果,顯示了該恐龍身體各部分的輪廓,包括翅膀、腿部、甚至腿部上保存完好的鱗片,為研究鳥類的起源提供了新資訊。
文博士說:「由於連細微的部分也能夠很好地發光,我們可以觀察微細至皮膚的紋理也看得清楚。」(圖三)。近鳥龍是侏羅紀晚期的動物(約一億六千萬年前),生活的時期和古生物學家認爲鳥類首次出現的時間十分接近。研究團隊利用新激光技術透視近鳥龍軟組織中隱藏的細節,其中翅膀軟組織的重要細節顯示,近鳥龍的翅膀形狀(圖二)和現代鳥類在各方面都很相似的同時,也保留了一些看似原始的特徵,例如羽毛是較平均地分佈,而不是一行行地排列。這些新發現為從新建構恐龍如何嘗試飛行以至最後達至有飛行能力,提供了重要綫索。繼今次利用新技術對近鳥龍的發現,研究團隊已因應各方邀請安排到世界各地掃描特殊的標本。
文嘉琪博士是區内的少數恐龍專家學者之一,他教授的港大免費線上課程「恐龍生態系統」,正公開授課。
有關研究請參考《自然通訊》: http://dx.doi.org/10.1038/NCOMMS14576.
文嘉琪博士講解研究結果短片
所有字幕版本和圖片: http://bit.ly/dinox-press
照片下載及解説
http://www.scifac.hku.hk/news/media?page=1
講解投影片: http://www.cpao.hku.hk/media/170301_Anchiornis_body_outline_paper.pdf
更多有關恐龍的資料和文嘉琪博士的研究,可瀏覽「恐龍生態系統」課程網頁: https://www.edx.org/course/dinosaur-ecosystems-hkux-dinox.
傳媒查詢,請聯絡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文嘉琪博士(電話: +852 5625 5019/ 3917 7840/ 電郵: mpittman@hku.hk) 或香港大學理學院繆耀強先生 (電話: +852 3917 4948; 電郵: benmiu@hku.hk), 港大傳訊及公共事務處高級經理(傳媒)尹慧筠(電話︰2859 2600 /電郵︰melwkwan@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