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港大地質學家於火星發現類似地球海底沉積物
為探索生命起源提供線索
2017年07月10日
科學家一直苦苦思考生命起源之謎,最新的證據來自火星一片38億年前由沉積物所形成的古老海洋海床。港大地球科學系副教授Joseph Michalski博士聯同其團隊通過紅外線遙感技術,成功偵測到這廣大古火星海洋所形成的礦物質,與地球古老的岩石樣本相類似,而此海洋的面積甚至比地球上任何內陸海還要大。此項具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將有助科學家探索地球的生命起源,並剛獲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刊出。
現時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應該於一個大家了解不深的遠古海洋形成,科學家於這些同位素輕質碳原子岩石發現了生物的形態 ,顯示地球最早出現的生命很可能存活於海底熱液環境。然而,要通過這些岩石樣本去發掘出生命起源的真實環境卻困難重重,因為它們往往都會被化學物質層層蓋過,又或因經歷多次物理性活動而變形,此等影響都會令結果出現一定程度上的誤差。
要透過分析地質去了解地球生命起源,地外探索或是另一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目標往往聚焦於能保存古老岩石紀錄的行星上,因其較新的地質活動未有影響或覆蓋岩石關鍵的化學及紋理紀錄。火星或是當中最重要的目標,其古沉積岩、火山岩及熱液沉積物和地球早期形成的岩石皆有脗合之處,唯後者卻因反覆經歷被深層埋藏及變質作用,而早已變樣。
地球海床蘊含礦物質,由源自地殼的熱液和海底冰冷海水交滙所形成,稱之為熱液海底沉積物。雖然缺乏陽光照射,但海底一樣有大量依賴化學能量、靠「食用」岩石存活的生物。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未能確定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樣形成,但有科學家相信生命很有可能是透過熱液的化學合成,起源於古時的海底環境。而因此,幾十億年前形成而至今仍完好保存著的火星海床環境,或能反映地球早期相類似但現已不復存在的環境,成為此課題的研究框架。
Michalski博士聯同其團隊通過CRISM光譜儀錄得的紅外線遙感數據,而發現有關沉積物。CRISM光譜儀乃美國太空總署(NASA)一實驗用的紅外光攝影機,自2006年起載於火星偵察軌道,能偵測超過500個波段,此等波段大多並非人類肉眼所能看見。透過量度火星表面紅外光波段的反射率,科學家便能找出不同礦物質的獨特印記,從而分辨出各式各樣的礦物質。此外,研究團隊亦有透過熱輻射遙感偵測、激光偵距和高解像度可見光照片來探索火星表面的特徵。
「處於火星艾瑞達尼亞盆地(Eridania Basin)的沉積物擁有獨特的岩石紋理和礦物質,此等特徵均不見於火星其他地方。」Michalski博士指出。「如斯古老的火星岩石會比地球的岩石更能完好保存,因為我們的地球有板塊運動,令地殼在一段時間後便會被回收,但火星卻沒有,故因此火星的沉積物,能提供一扇窗,讓我們窺探地球早期卻已消失了的地質歷史。」
「要認識火星,我們就得理解此鄰近行星的地質和它有沒有生命存活條件。昔日的研究已經指出,火星過去的環境可能曾有生命存活,但今次的發現並不一樣,我們發現古代的火星有一個新的地質分類。此地質環境不但可以讓生命在火星存在,地球早期生命存活的環境亦應該相類似。此區域未來的勘察或有助了解以前的化學環境,希望此發現能讓未來的火星登陸計劃在這裏推展,以採集在火星表面的這些物質樣本。」
傳媒如有垂詢,可致電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Joseph Michalski博士(電話:3917-1452;電郵:jmichal@hku.hk)或理學院高級傳訊經理陳詩迪女士(電話:3917-5286/ 6703-0212;電郵:cindycst@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