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港大與國際研究團隊發表最大型東亞人群基因外顯子組普查
揭示嶄新血脂及冠心病的基因標記
2017年11月30日
香港大學(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研究團隊聯同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其他國際專題研究隊伍,於東亞人身上發現多個基因與血脂水平有顯著的關聯,將有助判斷東亞人以至華人患上冠心病的風險。上述研究已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遺傳學》內發表。
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全球的其中一個主要致死原因。於2015年,香港每天平均逾10人死於冠心病。血脂水平異常,俗稱高膽固醇,是指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或三酸甘油脂(TG)水平過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的水平過低。衞生署近日公布的第二次人口健康調查結果顯示高膽固醇症於香港人口中相當普遍。約五成(49.5%)年齡介乎15至84歲的人士屬於高膽固醇症患者。最近一項亞太地區的綜合研究發現,總膽固醇(TC)水平每上升 1毫摩爾/公升,死於冠心病的風險便會增加35% 。而控制血脂水平於正常範圍內是一個可減低冠心病風險的方法。血脂水平不單與生活習慣及飲食相關,亦與基因遺傳有重大關連,但現時文獻上發表的血脂和冠心病的遺傳基因研究大多只集中於研究歐美族群。而今次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是針對影響東亞人血脂水平的基因,有助揭示遺傳機制對冠心病的影響,促進新型調控膽固醇藥物的研發,從而降低罹患冠心病之風險。
蒙香港研究資助局的主題研究計劃資助,港大與國際研究團隊攜手合作,運用頂尖的特製全基因外顯子組芯片,進行迄今於東亞人族群中最大型的外顯子基因組研究,尋找血脂水平關聯證據的基因。研究結果進一步與全球血脂遺傳學聯盟(GLGC)中超過30萬歐美人群的數據進行薈萃研究,成功鎖定影響東亞人血脂水平的基因。此外顯子組芯片是特別為探測可改變蛋白質的基因變異而設計。透過破壞蛋白質的結構與功用,這些外顯子基因變異亦可能干擾相關的生化過程和代謝途徑。此項研究亦是現時國際最大規模的跨種族血脂基因研究。
研究結果
是次研究共邀請了47,532名來自香港、內地、台灣、新加坡、菲律賓等地區的人士參與。利用特製全基因外顯子組芯片,研究團隊成功發現三個嶄新基因(ACVR1C、MCU和CD163)的基因變異與血脂水平有顯著關聯。同時,團隊亦發現在已知具關聯的11個基因中共14個亞洲人獨有而又能改變血脂水平的基因外顯子變異。另外,與GLGC超過三十萬人(主要為歐美人群)合併分析下揭示額外九個在不同種族皆與血脂相關的基因變異。針對是項研究發現,研究團隊再與28,889名中國人及約185,000名來自CADIoGRAMplusC4D冠心病患者及對照組的發現比對,新發現的基因變異對LDL及冠心病風險的影響皆有莫大關連,例如,新發現降低LDL的MCU變異同時亦減低冠心病風險。這項研究突破,將有助判斷增加亞洲人患上冠心病的風險及了解致病機理。總括而言,研究結果指出罕有的外顯子變異普遍有較大的影響及更易出現於單一族群之中,這亦彰顯是次使用外顯子芯片於東亞人發現與亞洲人獨有而又影響血脂水平的變異之重要性。
精準醫學是根據個人的基因組作出診斷,治療及預防疾病的新興個人醫護方案。現有的基因風險評估只依賴歐洲人種的發現作藍本,而此項研究正好提供一個為亞洲人度身訂造並針對血脂水平異常及冠心病基因風險評估的參照。而新參照將有助日後研發新型的基因風險評估芯片,能讓本地醫生有效地識別出高危族群,以便提早監察及作出適當的治療。是項研究更提供嶄新脂肪新陳代謝的理解,並為降低血脂及醫治冠心病藥物的開發奠下基礎。
關於研究小組
此項國際合作由香港研究資助局的主題研究計劃(T12-705/11)資助,並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血管內科講座教授、蒙民偉基金教授(心臟學)謝鴻發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聯合統籌。主要團隊成員包括:基因研究中心總監、精神病基因組學講座教授、孫志新基金教授(臨床醫學)沈伯松教授;內科學系內科講座教授、楊紫芝基金教授(內分泌及代謝學)林小玲教授。國際聯合團隊包括: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院Cristen Willer博士及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顧東風教授合作發表。研究團隊承蒙香港研究資助局主題研究計劃(T12-705/11)的資助,並特別感謝黃漢寧伉儷對基因研究中心核心基因分型設備的支持。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電郵︰medkefa@hku.hk )。
如欲瀏覽新聞圖片及簡報,請登入以下網址:http://www.med.hku.hk/tc/news/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血管內科講座教授、蒙民偉基金教授(心臟學)謝鴻發教授表示,研究團隊發現三個嶄新基因的變異與血脂水平有顯著關聯,同時亦發現14個亞洲人獨有與血脂相關的基因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