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公開論壇 - 釋放新界私人土地發展潛力的機制
由於種種土地管理及歷史問題,在過去數十年間,有超過4千公頃新界私人土地的發展權益因而窒礙難行。公開論壇旨在探索能釋放新界土地發展潛力,既公平又透明的機制。
論壇講者及參加者將主要討論「土地區劃整理」及「土地債券」兩個制度性的創新方案,所得建議將歸納整理於呈交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報告之中。
公開論壇的詳情如下:
日期 : 2018年8月18日(星期六)
時間 : 下午2時30分至5時30分 [傳媒登記於下午2時開始]
地點 : 香港大學鈕魯詩樓4樓,419室演講廳
語言 : 論壇將以英語進行
講者 :
- 陳東岳測量師,新界鄉議局執行委員
- 鄒廣榮教授,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及香港大學科斯產權研究中心主任
- 蔡宏興先生,華懋集團行政總裁
- 吳世學教授,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及香港大學科斯產權研究中心副主任
- 梁焯輝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席教授
- 蘇振顯博士,蘇振顯測量行董事總經理
- Prof. Erwin Van der Krabben, 荷蘭Radboud大學規劃系教授及香港大學都市規劃及設計系名譽教授
- 姚松炎博士,房產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
如有查詢,請聯絡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周子君小姐(電話: 9839 4474/電郵: ckirene@hku.hk)。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展覽
延續伊兹尼克傳統 《當代青花瓷:莫末切‧高索和奈達‧歐可的土耳其陶瓷》
展出日期:即日至2018年8月19日(星期日)
伊兹尼克陶瓷得名於伊兹尼克鎮。當地自15世紀的最後四分之一世紀起,已燒造出裝飾亮麗的陶瓷。本地工匠將簡單的陶器製作,發展成以鈷藍彩繪花紋、施無色釉、精緻而優質的伊兹尼克陶瓷。
這種現代形式的陶瓷生產,乃由與中國經營商貿,特別是貴重的青花瓷的伊斯坦堡鄂圖曼宮廷贊助。融合傳統鄂圖曼阿拉伯式花紋和中國紋飾,遂成為伊兹尼克陶瓷的標誌。今天,當代藝術家透過創造與明代年間、兩地文化交流息息相關的作品,來傳承傳統的設計靈感。
地點: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港大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2樓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9時30分至下午6時
星期日,下午1時至6時
大學及公眾假期休息
電話:(852)2241 5500 (一般查詢) / 電郵:museum@hku.hk
費用:免費入場
詳情請參閱:http://www.umag.hku.hk/tc/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社交媒體連結: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umag.hku
Twitter: https://twitter.com/UMAG_HKU
傳媒查詢
港大美術博物館高級傳訊主任張寶儀女士,電話:(852)2241 5512,電郵:elenac@hku.hk
港大美術博物館項目助理蔡倩蘅小姐,電話:(852)2241 5509,電郵:cchelsea@hku.hk
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特於2018年瀕危物種日推出 「香港活化石」專題展覽 - 馬蹄蟹的演變史
展出日期:即日至2018年11月4日
這次專題展覽將會展出遠溯至4億7千5百萬年前的馬蹄蟹和其他被喻為活化石物種的化石, 展場內並有馬蹄蟹的真身, 從中了解牠們的的演變史和生活方式,包括身體結構、生命週期、棲息地等多方面介紹及對比古早時期與現今生存在香港的不同馬蹄蟹族群。參觀者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馬蹄蟹和了解各部位的功能,深入了解其生活方式如何幫助牠們成功應對數億年來的環境變化。
香港水域內, 馬蹄蟹的身影曾經頗為常見,多數分佈在各個海灘的潮間帶和泥灘上,但由於人類在沿海區域的開發、挖蜆、過度捕魚活動等,香港野生馬蹄蟹數目在2000至2009年間已大幅度減少百分之九十。如不再採取相關的保護措施,馬蹄蟹可能很快便會在香港消失,難以延續「活化石」的傳奇。
除了馬蹄蟹, 香港海域亦可找到另外兩種較少人認識、同被喻為活化石的物種: 原始腕足動物海豆芽和有點像小型鰻魚的文昌魚的化石,亦將於是次展覽展出。
地點: 香港大學厲樹雄科學館地下及一樓許士芬地質博物館。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1時到下午6點,星期六和星期日、大學和公共假期休息。
免費入場
週末特別開放日: 9月8及9日、10月6及7日和11月3及4日,開放時間為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導賞團: 於週末特別開放日期間加設免費導活動,時間為下午2時正,費用全免,不需預約。
許士芬地質博物館網址:http://www.earthsciences.hku.hk/shmuseum/chi/index.php
查詢電話: (852)2241 5472 / 電郵地址: shmuseum@hku.hk
傳媒查詢: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高級經理(傳媒): 石慧詩小姐
查詢電話: (852) 2857 8555/ 電郵地址: rsuffiad@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