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安寧服務踏入新里程
「賽馬會安寧頌」提供安寧服務新方案
2019年05月07日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患有慢性及晚期病患的長者人數不斷攀升,社會對安寧照顧服務的需求亦日漸增加。有見及此,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2016年主導推行「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為患有慢性及晚期病患的長者提供安寧照顧服務、培訓專業人員及舉辦公眾教育活動等。計劃今天公佈首三年的服務成果,並宣佈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再度撥款逾一億二千四百萬港元,開展第二階段,兩階段合共撥款逾二億五千五百萬港元。計劃旨在強化現有社區及醫療系統的聯繫,為本港安寧服務提供多一項選擇。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項目總監、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系周燕雯博士表示,計劃自2016年1月啟動後,已培訓超過1萬名社區及公立醫院醫護人員,服務社區及36間安老院舍、共5000多名在家寧養的晚期病患長者及其家屬,以及培訓586名義工支援社區安寧服務;另外,超過35萬名市民透過計劃的多媒體資訊,獲得更多有關安寧服務的知識。
調查顯示,參與計劃在家寧養的受惠病人當中,身體不適的情況減少18%;受惠病人及其家屬,接受計劃的實務及心理支援後,焦慮情況得到顯著紓緩;家庭實務問題則減輕55%。此外,「賽馬會安寧頌」計劃亦證實有效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與2015年相關數據比較,參與計劃的病人死亡前6個月的住院日數平均減少約5日,下降超過一成二 (12.5%)。計劃過去3年共服務777名病人,按此推算,總共為公立醫院騰空3,784日床位,,亦大大減輕深切治療病床及急症室的使用量。
安老院舍方面,參加計劃的37位院友當中,死亡前3個月的住院日數平均減少約13日,急症室使用次數亦平均下降近兩成。另外,計劃亦培訓超過2,200名安老院舍職員,不論是員工在提供安寧照顧服務的意願、能力及抗逆力,均有所提升。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合作夥伴香港老年學會「安寧在院舍」計劃護士鄭惠芳及個案家屬趙女士於記者會上表示,計劃提升了安老院舍對晚期病者及其家屬的支援,讓他們在最後日子得到妥善照顧。另一合作夥伴香港復康會推行的「安晴‧生命彩虹」社區安寧照顧計劃,項目經理羅敏姿及個案家屬蘭英指出,計劃提升家屬的照顧技巧及信心,讓服務使用者臨終前可在家中接受具質素的安寧照顧。
計劃的公眾教育活動亦成功營造更開放的氣氛:市民對談論死亡的忌諱減少,以及更關注社區安寧照顧的議題。計劃2016年至2018年間,委託了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了三階段全港性電話調查,隨機訪問4,638名市民,發現公眾對安寧照顧的關注日益提升,認識安寧照顧的市民,由2016的三成 (30%)上升至2018年接近四成 (39%)。此外,公眾對安寧照顧的接受程度亦有所提升,超過七成半受訪人士表示,若有晚期病患會更加重視生活質素,可見公眾對安寧照顧的需求愈趨殷切。
有見及此,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聯同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香港老年學會、基督教靈實協會、香港復康會、聖雅各福群會,及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等合作夥伴,攜手推行第二階段「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綜合首三年的社區安寧服務經驗,整理出最有效的服務流程及框架,與合作夥伴推出升級版的「標準服務模式」,讓機構評估個案需要,為在家寧養的晚期病患長者,度身訂造不同程度的身心及實務支援。而計劃的服務亦由36間安老院舍擴展至48間,培訓更多安老院舍員工,提供具質素的安寧照顧。同時,計劃繼續為專業醫護、社工、義工及照顧者提供培訓,透過網上課程及小組學習,提升他們的安寧照顧的能力;以及舉辦公眾教育活動,加強社區對安寧照顧的認識。
「賽馬會安寧頌」第二階段啟動禮今天在香港大學舉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博士、香港賽馬會董事李家祥博士及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夏偉立教授擔任主禮嘉賓。
李家祥博士表示:「過去三年,『賽馬會安寧頌』已惠及超過五千名晚期病患長者及其家人,讓他們可以在充份知情下作出合適的臨終護理選擇,同時獲得心理及精神上的支援。另外,計劃在提升照顧者能力及帶來正面影響方面,亦獲各持份者正面的反饋。」
羅致光博士表示:「從第一階段的「賽馬會安寧頌」開始以來,不少的年長人士及晚期病人,獲得多方面的臨終支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繼續支持『賽馬會安寧頌』,令計劃能夠延續至2021年。這些資助可以讓服務單位繼續優化他們的服務模式,從而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士受惠。」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的第二階段已於2019年1月正式展開。
傳媒查詢請聯絡: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范溢雄先生 (電話:39171204 / 97010777 /電郵:yhfan@hku.hk)
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鄧肇倫先生 (電話:39171260/ 60236711 /電郵:alantsl@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