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發表10年隊列研究報告:
出現抑鬱症及有自殺想法的全港性即時人口數據
2019年07月11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愛+人」隊列研究團隊發現,從2009年至2019年的10年期間,全港的抑鬱症(如在病人健康問卷-9(PHQ-9) 的總分數為10分或以上即代表疑似患有抑鬱症,下稱「抑鬱症」)和自殺想法的患病率,在不同年齡組別及性別都有增加;而在這10年間,也遇上重大社會事件包括「佔領中環」(「佔中」)和「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法例(修訂)條例草案」(逃犯條例草案)。
研究動機
「愛+人」隊列研究團隊從2009年開始進行為期10年的研究,在2009年3月至2019年7月7日期間,於大型社會活動發生之前、期間及之後,進行共8次調查,以評估人口出現抑鬱症的演變。
研究團隊之前發現,「佔中」與抑鬱症狀的顯著和持續增加有關。過往幾星期因條例草案而引起的抗議活動之後,大家關注到最近的自殺個案有可能反映了群眾情緒上承受的困擾。
因此,這次的調查研究評估:(1)疑似患有抑鬱症和自殺想法的患病率; (2)縱向比較和跟蹤先前及當今的評估; (3)了解精神病在不同時間點的流行病學特徵,好讓高危群組得到特別的關護。
研究方法
「愛+人」隊列研究團隊的調查採樣是來自全港18區住戶的分層隨機抽樣。第1輪家庭訪問從2009年至2011年進行,共訪問了17,002位成年人;第2輪訪問在2011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共訪問了12,448人。在第2輪家庭訪問中,成功跟進了第1輪調查的73.2%受訪者。
在佔中的首月內,研究團隊進行第3輪家庭訪問,向接受過第2輪訪問的18歲及以上成年人進行隨機抽樣調查。而由於18-35歲的年齡組別人群對佔中的支持度比較高,因此研究團隊額外從同一採樣框架中隨機招募這一年齡組的人士進行調查。在佔中期間、以及佔中以後,研究團隊對這一組別的 人士以電話訪問,分別進行了第3、4輪調查,以及第5、6、7輪調查。在2014-2017年間進行的調查,增添了來自「愛+人」隊列研究團隊的隨機樣本,以維持統計上的效力。
在第8輪的調查中,研究團隊在2019年6月22日至2019年7月7日期間,向來自同一組別的 1,788人進行電話訪問,回覆人數有1,269人(回覆率 71.0%)。
從8次調查所得的縱向數據,使研究團隊能夠評估在研究進行的10年期間,人口的精神健康演變:第1輪(2009-2011年),第2輪(2011-2014年),第3和第4輪(2014年), 第5和第6輪(2015年),第7輪(2017年)和第8輪(2019年)。
研究團隊使用病人健康問卷-9(PHQ-9 *)評估過去兩周內受訪者的抑鬱症狀和自殺意念,以檢測疑似患有抑鬱症和潛在的自殺風險的變化。
研究發現
研究結果顯示,2011-2019年期間,疑似患有抑鬱症的患病率從2011-2014年的1.3%(基線),上升至2014年佔中期間的5.3%, 2017年9月佔中結束之後的6.1%和目前在2019年6月至7月反對逃犯條例草案期間的9.1%。無論受訪者是否參與了6月9日、16日或7月1日的抗議遊行、或是普遍支持該草案,疑似患有抑鬱症狀幾乎沒有差異,這表明患病率的增加可能與更廣泛的、社群範圍內的「溢出效應」有關。與基線相比,疑似患有抑鬱症的患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之間都有上升,而最重要的是,在20歲以上的所有年齡組別均有增加。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一輪的調查中,有一個明顯隨著年齡上升的趨勢,這個現象在以前的研究中並沒有出現過。
關於潛在的自殺想法,時點患病率從2011-2014年的1.1%,增加到佔中時期的3.6%、以至2019年6-7月的4.6%。這表明與佔中之前相比,有自殺想法的比率增加了3.5%,但自該段時間以後,則沒有發生重大變化。
研究本身的潛在限制
研究團隊的調查樣本並沒有包括18歲以下的兒童和少年。 這組樣本將在下周開始的一項新調查中會取得,從「愛+人」隊列、「97的兒女」隊列及一個全新招募的調查樣本中,隨機抽樣年齡在15至25歲的青少年進行調查。
研究團隊作出提醒,前瞻性追蹤研究設計無法明確推斷社會事件與精神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
病人健康問卷-9(PHQ-9)是抑鬱症的篩查工具,不應作為正式診斷用途。 研究結果可能高估了過度的精神負荷。原因是可能會出現的嚴重抑鬱症只代表應對社會事件時受到的心理壓力,而不是確診精神病原因。 相反,患有嚴重抑鬱症或有自殺想法的人士可能更加難以跟人接觸,也因此這個群組人士的情況可能會被低估。
研究意義
根據這些數據結果,研究團隊建議醫護專業人員在重大社會事件發生期間以至事件結束之後的一段長時間,對群眾所受到的精神健康影響保持高度警惕,其中包括潛在的社群溢出效應。在目前的情況下,要適時認真聆聽年輕人,注意及聽取他們的聲音; 同時也要對年紀較大的群組的精神困擾保持警覺,尤其教育程度比較低,經濟狀況較差的人群;此外,男性的精神健康一般較差,也需要我們特別留意。
根據佔中之前的研究結果,研究團隊提醒大眾在重大社會事件期間和之後,要避免對新聞和社交媒體長期沉思。如果獲得適當和充分的社交支持、減低家庭以及社會裡的政治衝突,可以減輕這些不利的精神健康影響。
研究團隊亦建議個人應該留意自己和親友的精神狀態。具體來說,我們應該警惕抑鬱症狀的出現,包括持續的情緒低落、沒精打采、對事物提不起興趣、失眠、食慾減退、經常出現負面想法(例如內疚感、無助感、覺得自己亳無價值、無希望等等)以及有想過甚至有計劃自殘。如果這些症狀惡化或持續存在,或在日常的社交和/或角色功能的損害,可能已經表示了抑鬱症的出現。如你認識有這些症狀的人應該及時向精神健康專業人員尋求幫助,正確的治療是預防不良後果和快速康復的關鍵。
註:
*研究團隊視病人健康問卷-9(PHQ-9)為連續性抑鬱症狀的篩查工具(評分由 0 – 27分),以及疑似患有抑鬱症的二元指標(PHQ-9≥10)。 對於重度抑鬱症的診斷,PHQ-9分數在10分或更高分具有85%或更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 PHQ-9是標準化的9項評估表,符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DSM-5)中重度抑鬱發作的診斷標準,也已被證明是「愛+人」隊列研究中抑鬱症狀的可靠和有效的測量方法。
關於研究團隊
此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院長、公共衞生醫學講座教授梁卓偉教授領導,以及港大公共衞生學院臨床助理教授倪宇軒醫生進行;並且由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副教授張頴宗醫生從精神科觀點提供相關意見。
關於「愛+人」隊列研究
「愛+人」隊列研究是一項全港性的縱向隊列研究,旨在了解香港個人、家庭及鄰居的健康、幸福及和睦狀況。該隊列抽取了20,279個家庭及46,001名參加者,樣本在全港人口中具代表性。
網址:https://familycohort.sph.hku.hk/en/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電郵︰medkefa@hku.hk )。
如欲瀏覽新聞圖片,請登入以下網址:http://www.med.hku.hk/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