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玩是幼兒性格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玩興是一種多元性的性格特質,包括個人的心理、思維、身體的靈活性,亦是一種對事物抱有好奇、開放、並以幽默感應對生活的態度。擁有玩興特質的幼兒具有創意思維、有更大的內在動力及內部控制、更能夠應對發展障礙及心理疾病的能力 (Bundy, 1997; Christie & Johnsen, 1983; Lieberman, 1965; Saunders, Sayer, & Goodale, 1999; Trevlas, Matsouka, & Zachopoulou, 2003)。玩興特質亦是影響幼兒心理社交健康及日後成長發展的重要因素。有見及此,幼兒需要一套以實證為本的介入手法,有效地培養他們遊玩的能力,從而配合其成長需要。
最近在教育工作上,以藝術為幼兒介入模式的小組日趨廣泛。這些小組運用不同的藝術媒體,例如透過身體、不同物件的遊玩、象徵性、社交戲劇性及規則性的遊玩。以遊玩作為治療的媒介可幫助幼兒宣洩或表達情感。因為遊玩可能象徵著幼兒的內心世界,這種演繹遠遠超出他們言語所能表達的範圍 (Youell, 2008)。雖然不同藝術媒體的使用在幼兒教育中日漸普及,但是探討藝術對幼兒心理社交健康的本地成效研究卻甚少,因此我們的隨機對照研究旨在探索此問題。
東華三院何玉清教育心理服務中心的跨專業團隊 (包括註冊表達藝術及遊戲治療師、社工、教育心理學家) 位於 2017至 2018年間設計及推行了一個創新,以創意藝術為介入模式的親子小組,透過不同的藝術媒體,例如視覺藝術、舞蹈動作、戲劇互動、故事叙述及遊戲,推動親子創意互動及期望改善親子關係,並集中培養家長及幼兒的玩興能力。親子小組由何玉清教育心理服務中心的距專業團隊帶領及設計,為期八星期(每星期一節,包括兩節九十分鐘的家長小組及六節四十五分鐘的親子小組)。計劃主要目的是促進參加者的玩興能力,令參加者能以遊玩心態,不批判地去學習及成長。此成效研究由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負責,目的是探討此以創意藝術為介入模式的親子小組在家長的親職壓力、親子關係、家長及幼兒的情緒健康,以及玩興能力等方面的成效。
此項研究,運用了隨機對照實驗的設計,以前後測、量性 (家長問卷調查)及質性 (家長小組訪談)的分析方法去評估計劃的成效。研究計劃成功以問卷訪問了134位家長 (實驗組 = 63位家長; 對照組 = 71位家長) 及以小組訪談型式訪問了20位家長。成效研究的結果如下:
1. 問卷調查的數據顯示,此創意藝術為介入模式的親子小組有效提升家長的正向情感。此外,他們對於親子遊玩抱有更多不批判、正面的看法。小組亦有效提升幼兒於遊玩時頭腦的靈活性以及在行為上對他人展現更多的善意。成效研究的結果證實了創意藝術是一種有效,能促進玩興能力及改善親子關係的介入模式。
2. 透過家長小組訪談,發現計劃能有效提升家長覺察遊玩對於加強親子關係的重要性。他們明白到玩興能力是如何有利於其管教。訪談亦顯示計劃能有效培養親子關係中的接納、互動連繫及同理心。對於家長,這些收獲是來自於小組中體驗式的學習及家長互相支援的環境。家長亦十分享受體驗式的小組的學習,表示過程能令他們對教養有新的體會。
3. 進一步的量性數據分析亦指出玩興能力與家長以及幼兒的心理健康有相互的關係。當家長擁有更高的玩興能力時,他們的正向情感便會提升,也令幼兒的玩興能力有正面的變化。而當幼兒擁有更高的玩興能力時,他們對其他人會有更多友善的行為,以及有較低的機會出現在成長路上心理或情緒健康的問題。
為進一步推動創意藝術治療在業界為親子介入服務的模式,東華三院何玉清教育心理服務中心及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將於2019年10月12日(星期六)上午11時至下午1時,在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5號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一樓大禮堂舉辦發佈會,分享成效研究結果及向業界介紹此創新,以創意藝術作為介入模式的親子小組。
如欲查詢詳情,請聯絡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高級執行助理蔡小姐 (電話:2831 5163 / 電郵:amychoi@hk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