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嶄新方法,研究珊瑚如何改變其微生物組(特別是共生藻類)以應對全球暖化的影響。研究揭示了藻類因物種競爭而改變代謝功能,這可能是某些共生物種成功或失敗的決定因素。
這項發表在《ISME》學術期刊的研究,使用了人造礁珊瑚中分離出來的單細胞藻類(雙鞭毛蟲),以了解海洋暖化如何影響它們在珊瑚宿主中相互競爭的能力。這項研究建基於數十年的研究,尤其在不同藻類賦予珊瑚宿主的耐熱性方面,而這些耐熱的物種爲何沒有更廣泛地繁殖傳播,在此之前是一個謎。
「我們知道,珊瑚抵禦海洋暖化的能力與共生的微生物組有關,我們想進一步了解,能否透過操縱這些微生物組來改善珊瑚的健康,這和醫生問診的情況有點相似。我們的論文揭示,一些益生菌治療或輔助進化介入程序是否有成效,可能與這些微生物之間的互動有關。」有份帶領研究的博士後研究員Shelby McIlroy解釋說(另一研究員為博士生黃靖殷)。
研究比較兩種溫度下珊瑚共生藻類的反應:加熱以模擬珊瑚白化的情況,以及不加熱作爲控制實驗。研究發現,耐熱的藻類在兩種情況下都是較差的競爭者,它們採取「就地避難」的策略 — 儲存更多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存活於壓力持續的環境下。而在常溫之下,熱敏物種無論是否有其他物種存在,生長情況都沒有太大改變;但在加熱情況下,資源的競爭和消耗大幅增加,明顯地限制了競爭者獲得賴以生長的資源。研究人員指出,耐熱藻類未能普及的原因,是因爲它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成功的競爭者,而只有在不適合其他物種生存的情況下,它們才是最後的存活者。
研究人員結合了三種已建立的方法 —螢光原位雜交技術(FISH),流式細胞術(Flow)和穩定同位素分析(SIA)—來區分兩種藻類。加入同位素標記的營養物後,研究小組讓共同培養的兩類藻類吸收碳和氮,然後再分離它們並進行同位素分析。這個方式法可以辨認出物種競爭的證據 — 哪一個物種獲得了更多的生長和繁殖資源。他們稱這種方法為FFS。
「FFS合併了三項公認的技術,今次被應用於一個與珊瑚有關的研究上,它也適用於其他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例如人類腸道的微生物群落。利用這方法,可以將代謝功能配對到一些已經被識別並已有一些基因表達的細菌,藉以了解其真正是如何運作。」太古海洋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David Baker博士說。
這項研究由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資助。
有關論文
Citation: McIlroy S.E., Wong J.C.Y., Baker D.M. (2020). Competitive traits of coral symbionts may alter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microbiome. ISME J. https://doi.org/10.1038/s41396-020-0697-0
傳媒查詢請聯絡港大理學院助理傳訊總監陳詩迪 (電話: 852- 3917 5286; 電郵: cindycst@hku.hk) 或David Baker博士 (電郵: dmbaker@hku.hk) 。
相片下載: https://www.scifac.hku.hk/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