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和内科學系的研究人員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合作,就39名香港本地感染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或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患者的血清進行分析及測試,深度挖掘SARS-CoV-2刺突蛋白(Spike)的免疫原性信息,並探討利用該些免疫原性信息,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理性設計提供依據的可能性。此項研究已於生命科學期刊《細胞研究》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究過程中,很多科研人員認為SARS-CoV-2的刺突蛋白(Spike)是極具潛質的抗原,有助激發人體抵抗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的免疫反應。然而,鑒於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了解有限,而針對刺突蛋白的免疫反應所知更是甚少,若要理性地設計出安全而有效的疫苗,則需要尋找及辨識刺突蛋白上的有效免疫原位點。這次研究是針對39位新型冠狀病毒病患者的血清進行分析,並於刺突蛋白上辨識九個有效位點,其中有四個位點均位於受體結合區域。這項研究首次提供了較爲全面、源自於患者的直接血清學證據,為理性地設計出新冠病毒疫苗提供了新思路。
領導是次研究的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慧賢慈善基金教授(生物醫學)黃建東教授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開發相當困難,需要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取得平衡,即同時既要可以提供較強的保護性免疫反應,又要避免出現非保護性免疫反應。從此一角度考量,對於構成疫苗的抗原組合不加選擇,可能並非最理想的做法。站在長遠角度而言,理想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應該基於理性設計,只誘導產生中和抗體,而不會誘導產生加重病情的抗體,且同時能夠儘量減少產生無用的抗體。」黃建東教授團隊後續計劃利用合成生物學的系統,設計出安全而有效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並進一步探索開發泛冠狀病毒疫苗的可行性。
研究團隊
是項研究的團隊由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慧賢慈善基金教授(生物醫學)黃建東教授領導,並與港大醫學院内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邱宗祥醫生;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新生遴選)、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兼傳染病科主任、列汝儉列黃瑞容基金教授(健康科學教育學)孔繁毅教授;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杜啟泓醫生;以及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袁國勇教授團隊合作進行。
是項研究由香港特別行政區食物及衞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2019冠狀病毒病研究計劃(參考編號:COVID190117)、深圳市孔雀團隊項目和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基礎研究項目資助。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電郵︰medmedia@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