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和情意學習結合的教師專業精神、促進親子關係、社會各界的同心協力
由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及教育政策與社會學部合辦的「香港情意學習會議及工作坊 — 新常態下培養未來學習者的關鍵」,於2022年1月22日於網上舉行,參加者超過380人,反應熱烈。會議由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榮休教授暨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總監程介明教授、教育政策與社會學部陳嘉琪教授及張慧明博士主持。對於疫情下的斷續停課和復課,二十多位專家和業界人士在會議上一同探討在新常態下教師、學校和社區層面中情意學習的變革與實踐。
會議首先以美國東北大學 Lisa Feldman Barrett 教授的主題演講展開序幕,題為「情緒是如何產生」,並由程介明教授回應。程教授指出學生可透過早期學習和有系統的教育,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他又指出各位講者可以善用社區和學校的環境,結合學術和情意學習,令情意教育提升至新境界。他認為應普遍推廣、提升理論,以及融入港情。
隨後三場主題論壇探討情意教育在學校、家庭及社區三方面的革新實踐。首場主題論壇題為「照顧學生多樣性的情意學習」,討論現時的情意教育實踐,如何照顧學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學習能力、興趣、動機和理想,以及他們在新常態下的轉變。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何應翰校長從數據觀察到情意學習與學生成績有密切關係,並結合校訓,深信有效的心靈教育能促進學生高效能學習。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總監、香港大學林瑞芳教授則分享靜觀文化對不同背景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具深遠影響。八鄉中心小學黎婉姍校長與團隊分享農曆新年期間,於網上與多種族學生和家長拜年和進行親子活動。愛秩序灣官立小學崔家祥校長強調,學校在停課期間仍可借助社區、友校和社會傑出人士的專才,進行全方位學習。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黃金耀博士和學校及學生服務部總監鄧沅叞女士則強調資優兒童的學術和情意發展並不同步,需要以滲透及獨立方式加強情意教育和促進學習。
第二場主題論壇探討校長與教師專業協作和領導、家校合作。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蘇炳輝校長分享在疫情初期,已提倡「停課,不停學」和「停課,不停愛」,帶領全校反思線上線下上課,認為應將分層的認知學習目標去蕪存菁,並加強對家長和學生的關愛。滬江小學羅筱彤課程統籌主任,建議學校將全校課程課堂内、外的價值觀教育,融入不同層次的情意學習目標。在討論中,參與者都認為應該給學生機會去感受和表達,並付諸實踐。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金偉明校長與陶宇文老師分享如何結合 STEM教育和正向教育,透過共同的價值觀一起實行。筲箕灣官立中學殷見歡校長觀察到教師在新常態下為學生和學校作出無私的奉獻,對他們的學習、反思、轉變和快速行動深表肯定。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李建文校長則帶領那些被貼上「躺平」標籤的「後進」學生,經歷「從治癒到關懷」。
第三場主題論壇討論社會各界的參與。不同社區組織、機構和專業人士分享他們關於學校情意學習的理念、知識和非公共資源,體現出大學、慈善組織、商界、專業人士(包括社會工作者、心理學家、學校發展主任)、家長和政府部門與學校的密切合作。
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展示該會在社會變遷中支持不少計劃,以社交情緒學習填補青少年心靈的空虛。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方奕展先生強調,疫情期間家長和學生在家中的親子關係至為重要,而家長亦需要同輩的支持以維繫親子關係。「感講」共同創辦人楊思毅先生、郭梓樂先生和魏敬國先生也表示認同,他們一直為學生、教師和家長提供多向度的善意溝通的服務。香港城市大學正向教育研究室召集人郭黎玉晶副教授指出,正向教育的元素與中國文化價值觀不謀而合,並說明正向轉化教學法和校本計劃如何提升學生的正面情緒、投入感、成就感和人際關係。另外,保良局校本教育心理服務督導主任陳秀慧博士,分享辦學團體如何在中、小學和幼兒教育有系統地推動正向教育,滿足不同校本需要。北山堂基金計劃總監李文浩先生指出,該基金正深化多層次提升教師專業能量的策略,包括與保良局和其他辦學團體合作。此外,品格教育協會表示以榜樣建立品格,按學生的發展階段來實踐, 並印證了不同層次情意學習的成果。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主席陳龔偉瑩女士與商界及政府部門合作,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工作實習機會,令缺乏資源的青少年獲得啟發。
會議的錄影及相關檔案已上載至 https://scape.edu.hku.hk/hkal2022/。
傳媒查詢,請聯絡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高級經理張可恩女士(電話:3917 4270 / 電郵﹕emchy@hku.hk)或香港情意學習會議及工作坊項目經理林瑞心小姐(電話︰3917 2533 / 電郵︰hkal2022@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