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行為期三年的「賽馬會共融.知行計劃」,並就香港殘疾人士的就業狀況進行研究,藉此檢視現時促進共融就業的公共政策及服務,為計劃所建構的協作平台及即將開展的社區活動提供知識基礎。研究團隊今日(2022年5月13日)公佈 「香港殘疾人士共融就業2021」研究報告,從公共政策、殘疾人士教育、就業與培訓、殘疾人士就業動機及商界誘因五個範疇詳細分析香港共融就業所面對的挑戰,同時提出一系列建議。
研究團隊透過網上調查收集了2,715位18歲或以上香港居民的回應,結果顯示只有18-27%受訪者認為患有智能障礙、特殊學習障礙及肢體傷殘的人士擁有與健全人士平等的就業機會。與此同時,不足一半受訪者同意殘疾人士是社會重要的勞動力,當中以對智能障礙人士的認同最低,只有36%,而認同特殊學習障礙人士及肢體傷殘人士的受訪者分別佔44%及48%。雖然認同殘疾人士對勞動市場有所貢獻的大眾不多,但他們大多表示不介意與肢體傷殘人士 (88%)、特殊學習障礙人士(77%)及智能障礙人士(65%)一同工作。數據反映了社會大眾對殘疾人士及其工作能力的認知度不足,但他們普遍對殘疾人士就業抱正面態度,六成受訪者認為應該將資源投放於協助殘疾人士就業而非花在他們的福利上。可是,只有15%的受訪者同意香港有足夠的技能訓練裝備殘疾人士就業。另外,研究團隊亦透過53場訪談及11場聚焦小組,從僱主、社福機構、學校、職訓機構、自助組織、殘疾人士及其照顧者等持份者,了解實際情況和服務成效。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副總監陳綺文博士於發佈會上提出了多項促進殘疾人士共融就業的建議,重點如下︰
- 從幼稚園開始向學生灌輸社會共融的概念和意義,包括對殘疾人士的認知
- 探討多元化教育的可行性
- 考慮更改對殘疾人士和特殊學習需要人士的中文稱呼
- 向大眾灌輸各類殘疾的知識
- 發揮社會想像力,為殘疾人士開拓更多就業機會
- 促進對共融就業的定義及含意的理解
- 推廣共融就業,例如讓企業了解《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包含了與共融就業相關的內容
- 進行策略性推廣,例如舉辦僱主分享會及特定行業的招聘會
- 加強相關機構及部門之間的協調
- 參考其他國家在推廣共融就業的經驗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總監林維峯教授指出,要達至共融就業,政府、社福機構、學校、公眾人士、殘疾人士及家長等不同持份者的參與及行動缺一不可。研究團隊在籌劃「賽馬會共融.知行計劃」時亦會參考是次研究結果,透過建立行動平台,集合社會資源,促進共融就業以達至共融社會。
如欲參閱研究報告,請瀏覽計劃網頁。
請按此下載活動照片。
如有任何垂詢,歡迎聯絡: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
張雅琳小姐(電話:3910 2462;電郵:jnlc@hku.hk)
關於 「賽馬會共融.知行計劃」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聯同四間社會機構,包括CareER、協康會、香港耀能協會以及聖雅各福群會以協作模式,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動「賽馬會共融.知行計劃」,此項為期三年的協作計劃,以持份者為本,旨在從加深了解到進一步以行動實踐,重新定義殘疾人士與他們的工作類型,跳出傳統工種框框,讓殘疾人士有更多合適機會,以多角度肯定他們的能力以及對社會所作出的貢獻。
由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負責的「賽馬會共融.知行計劃」 - 聚創樂融計劃,將會研究現時香港殘疾人士的就業狀況,促使不同持份者以至社區人士反思及重新構想共融就業的必要元素,建立資訊共享平台,我們將集合社會上不同資源,加以協調、整合,建立多樣化行動平台,孕育更多創新意念,從認知到行動,知行合一,建構一個更加共融,可持續的社會。
關於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於2002年12月成立,致力研究公民社會的本質、元素、動態和角色,以推動良好管治,並以建構永續社會為使命,以社群為本的創新方案,推動相關政策的討論和落實。本中心由三個單位組成,包括永續坊、匯創坊和睿澤坊,分別聚焦不同政策研究範疇,藉著推行具影響力的項目,帶動系統性改變,從而步向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