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建築學院團隊運用區塊鏈技術開發e-inspection 2.0檢測系統
保障疫情期間「組裝合成」組件離岸建造質量
2022年06月06日
香港大學(港大)建築學院團隊研發e-inspection 2.0(電子化質量檢測2.0)系統及流動應用平台易檢達(e-inStar),於新冠疫情期間,用於監察在内地生產的學生宿舍模塊組件的製造和運輸到港流程,減省過境檢測的人手,同時有效確保單位的質量。
電子化質量檢測2.0系統運用了區塊鏈(Blockchain)、建築信息模型(BIM)、物聯網(IoT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等尖端數碼化技術,實時對每個施工流程作檢測監察,跟蹤整個運輸過程直至模塊運抵香港地盤安裝。檢測應用程式屬全球首創,業界有望更廣泛應用於遠程作業的追蹤監測,成爲電子化質量檢測新標準。
研究成果已於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ASCE)的學術期刊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刊登。
政府於2017年施政報告提出「組裝合成」(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MiC)新型建築技術,鼓勵公私營機構採用,以加快建屋速度、提高供應量。新建築法將大部分傳統現場施工轉移為工廠中的模塊生產和組裝,可大幅縮短樓宇建造時間,應對建造業人手不足的問題,及減少工程對環境的影響。
港大的黃竹坑學生宿舍是「組裝合成」建築法的先導項目,興建兩座17層高的宿舍,提供1,224宿位,預計2023年第二季度落成。當中製造共約1,000個獨立模塊(包括住宿房間和廁所),在廣東省的工廠異地生產,經檢測合格後用集裝箱經船舶和卡車運輸到香港,最後在黃竹坑建築工地上組裝。
為確保從内地製造到運輸至香港進行現場安裝的模塊符合規定的質量標準,新冠疫情之前,香港建築業的持份者需要派遣檢測員過境進行檢測,當中牽涉大量人手和繁重的文書工作。
目前協助業界的檢測工具有e-inspection 1.0(電子化質量檢測1.0)系統,採用一些新型的數碼化手段,把檢測照片和生成檢測表格等上載存檔,減輕書面工作的負擔,但最後仍必須要認可人員親臨現場進行審查核實。
新冠疫情期間,因爲實施社交距離以及邊境管制檢疫措施,從香港派遣一支認可人士隊伍到內地工廠進行檢測變得非常困難。
由港大建築學院房地產建設學系呂偉生教授和薛帆博士、城市規劃及設計系葉嘉安教授,以及港大物業處處長譚景良先生組成的研究團隊,獲創新及科技基金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資助,利用多種尖端數碼化技術,把「組裝合成」建築法的標準化檢測過程編碼進移動應用程序中,實現在離岸工廠中的標準化檢測工作。
團隊研發的電子化質量檢測2.0系統,其前端是一個名爲易檢達(e-inStar)的流動應用程式(APP),建構一個平台讓所有持份者參與。其操作流程包括:
- 先由承包商就項目創建一個檢測任務清單,上載易檢達
- 項目參與者(如註冊結構工程師、認可人士)需根據各自的職責類型在平台上登記。
- 易檢達採用雙因素認證(即密碼和指紋)來核實檢測員的身份。
- 當某個施工活動完成時,承包商要按檢測清單,逐項檢測並記錄檢測數據(即檢測結果和照片)
- 在每個停工待檢點,業主代表和/或註冊結構工程師、認可人士和屋宇裝備督察會要求承包商在實時視頻監督下對建築進行覆查。
- 覆查結果會與檢測記錄進行比較,若兩者相同且符合要求,業主代表和/或註冊結構工程師、認可人士和屋宇裝備督察可以對檢測記錄進行電子簽名。
- 若發現任何不一致或不符合規定的情況,可要求承包商重新檢測。所有過程記錄以分布式的方式存儲在區塊鏈網絡中,確保全過程具有可追溯性。
- 簽名後的記錄被視爲具法律效力的文件,亦存儲在區塊鏈網絡中,確保不可篡改。
團隊利用物聯網技術來收集組件溫度、濕度、振動和位置信息,地理信息系統提供實時位置的證明,建築信息模型應用於信息管理和展示。
「更重要的是,系統採用區塊鏈技術,確保從移動應用程序、物聯網和地理信息系統收集的所有檢測信息,包括上載的照片和文件、相關人士的簽注等不可篡改,對每個流程的責任人具可追責性,每個環節具可追溯性。」港大房地產建設學系呂偉生教授說。
呂教授的iLab團隊,一直從事建築信息建模開發研究,把建築從設計、施工、運行至整個周期終結的各種信息有效整合管理,讓各個環節的人員可以協同工作,為其他高端科技的應用提供基礎。他研發相關的i-Core技術,2015年獲香港建造業議會青年創新獎。
「GPS技術的加入可以提供原產地證書和實時的位置證明,管理人員可以隨時查看模塊實時位置,為建設工程的物料即時精益管理提供精準時空數據,從而提高工程效率。」地理資訊系統專家、港大城市規劃及設計系葉嘉安院士說。葉院士團隊在室內外導航系統研發方面成果豐碩,有多個專利,本項目也在物流監測方面應用了團隊研發的應用程式和智慧地址牌硬件設備。
「建築學院的專家運用高端科技,結合我們在工程上的實戰經驗,e-inStar應用平台證明可靠、有效,讓我們監察模塊製造過程的每個細節。出廠後整個運輸過程,透過e-inStar可即時知道模塊的位置、溫度、有否受潮或經歷震蕩等,不會到『收貨』時才知道。每個模塊都有自己的『出世紙』,清楚記錄了每個檢測流程的詳細資料和責任人等。」港大物業處處長譚景良先生說。他指出香港的建築業發展蓬勃,期望新系統能與業界分享,促進本地建築業高科技發展。
傳媒發佈會簡介投影片,請按此。
短片介紹e-inStar流動應用程式,請按此。
刊登於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的學術文章連結,請按此。
傳媒查詢,請聯絡
香港大學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高級經理(傳媒)尹慧筠 (電話︰2859 2600;電郵︰melwkwan@hku.hk)
高級經理(傳媒)石慧詩 (電話︰2857 8555;電郵︰rsuffiad@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