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領導,與全球33位國際頂級專家合作,以調研方法研究在新冠疫情導致資源及人手嚴重緊絀的情況下,能否利用血漿EB 病毒 DNA(EBV DNA)來替代常規鼻咽癌的標準檢測方法。若日後發生嚴重災害時,這些國際建議可作為鼻咽癌治療的重要指南。有關共識內容已在世界主要的腫瘤學研究期刊《Lancet Oncology》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研究背景
鼻咽癌在中國南部、東南亞、北非和東非等地區十分普遍,與愛潑斯坦—巴爾病毒 (EBV) 感染有密切關係。1鼻咽癌亦是香港的常見癌症,與家族基因遺傳和飲食因素如鹹魚有關。2020年香港人患上鼻咽癌的年齡標準化比率為每10萬人 5.8例,在本港癌症排名位列男性和女性的第8位和第17位。2雖然抽取組織鑑證是診斷鼻咽癌的最佳標準,但血漿 EBV DNA容易從常規抽血中提取,所以血漿EBV DNA在經過多年臨床研究後被認為是最靈敏、最準確的腫瘤標記,在鼻咽癌篩查、診斷、分期、治療反應監測和預後預測中得到廣泛認可。目前鼻咽癌臨床管理的常規標準程序包括身體檢查、影像掃描和內窺鏡檢查(一種容易產生飛沫的高風險程序),但在新型冠狀病毒病(新冠)肆虐期間,醫護人員、設施和資源可能會極其短缺。因此,在新冠大流行期間,以及未來可能發生類似甚至更具破壞力的疫情或災難而導致人力及資源嚴重不足時,考慮血漿EBV DNA能否替代常規檢測方法去診斷及治療鼻咽癌更為重要及迫切。
研究方法和結果
是項研究共邀請了33 位國際頂級專家(頭頸外科、耳鼻喉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及臨床腫瘤科),分別代表四大洲(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51個國際專業協會和國家臨床試驗小組,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依照Delphi方式完成三輪共識制定程序,當中包含22條問題,涉及血漿EBV DNA可否於人力及資源極度緊絀情況下,替代常規檢測鼻咽癌方法。
結果發現,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所有專家一致反對在沒有影像掃描的情況下,使用血漿EBV DNA和EB病毒抗體取代內窺鏡檢查和抽取腫瘤樣本作為鼻咽癌癌症分期的唯一方法。即使提供影像掃描,73%的專家仍不同意使用血漿 EBV DNA 代替內窺鏡抽取腫瘤樣本作為鼻咽癌癌症分期的唯一方法。
調查結果反映,即使在資源極度有限的情況下,血漿EBV DNA並不能完全替代內窺鏡檢查和腫瘤活檢。所有不同意將血漿EBV DNA作為診斷及治療鼻咽癌唯一工具的學者認為,一些常規的標準檢測方法是不可或缺,在醫療系統允許的情況下,不應剝奪患者接受這些常規標準檢查的權利。這些國際共識建議是根據不同專科及領域範疇醫生的共同角度、考慮了各種臨床情況而制定,跟之前由個別專科發表的建議不同。
研究意義
與之前僅針對被認為具有高癌症復發風險和癌死亡率、且僅在有足夠個人防護裝備可用的患者進行內窺鏡檢查的建議相比,這項調查的國際共識是反對只採用血漿 EBV DNA替代其他常規標準檢測方法,即使影像掃描服務緊拙。在資源非常有限的臨床環境中,血漿 EBV DNA與影像掃描相結合,獲視為是一種可接受的替代方法,但不能取代臨床會診和內窺鏡檢查,也不能在鼻咽癌診斷及治療中單獨使用(放棄影像掃描)。
領導及負責設計這項調查的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系主任兼臨床副教授李浩勳醫生表示:「這些共識建議是國際間共同努力的成果,可於其他急遽環境改變或自然災害期間導致資源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作為參考。」李醫生認為這些建議可以進一步鼓勵國際協調使用血漿EBV DNA,從而在中、低收入國家的醫院或機構中,以更符合成本效益的價格採用,並促進日後的研究,為鼻咽癌和其他癌症設計更靈敏和準確的腫瘤標記。
研究團隊
這項國際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系主任兼臨床副教授李浩勳醫生領導,共同作者包括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鄺麗雲教授、吳偉棠教授、顏繼昌教授、前臨床副教授林嘉安醫生、梁道偉醫生及唐志聰醫生;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李詠梅教授及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前臨床副教授曾敬賢醫生。
其他共同作者包括:印尼大學Dr Cipto Mangunkusumo National Central Hospital Marlinda Adham醫生、突尼西亞斯法克斯大學Wala Ben Kridis教授、意大利布雷西亞大學Paolo Bossi醫生、中國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陳明遠教授及麥海強教授、泰國清邁大學Imjai Chitapanarux教授、法國Centre Léon Bérard Vincent Gregoire教授、台灣天主教輔仁大學侯勝博教授、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Cheryl Ho醫生、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何國煌教授、泰國朱拉隆功大學Danita Kannarunimit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林偉棋醫生、美國士丹福大學Quynh-Thu Le教授、美國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Nancy Lee教授、意大利米蘭大學Lisa Licitra教授、新加坡國家癌症中心Darren Wan-Teck Lim醫生及Joseph T Wee醫生、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林進清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Kwok Seng Loh醫生及Joshua K Tay醫生、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婁培人教授、比利時Cliniques Universitaires Saint-Luc Jean-Pascal Machiels教授、西班牙巴塞隆拿加泰隆尼亞腫瘤中心Ricard Mesía醫生及台灣長庚大學王宏銘教授。
關於臨床腫瘤學系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致力提供外科手術以外全面的癌症治療服務,包括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及緩和療護。本學系設有兩所研究實驗室,分別是癌症分子基因組學實驗室及癌症遺傳學實驗室,並與其他醫學專科緊密合作,在瑪麗醫院及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提供優質癌症管理服務。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電郵︰medmedia@hku.hk)。
1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Bray, F.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71, 209-249, doi: 10.3322/caac.21660 (2021).
2 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https://www3.ha.org.hk/cancereg/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