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港大)牙醫學院和心理學系組成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功發現口腔微生物與自閉症譜系障礙(自閉症)之間的關聯。研究團隊開發出一個準確率達81%的預測模型,可透過口腔取樣以識別出患有自閉症的兒童。相關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期刊《牙科雜誌》(Journal of Dentistry) 發表。
自閉症是一種終身的神經發展障礙,特徵包括社交溝通困難,以及受限和重複的行為和興趣。自閉症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挑戰,患病率持續上升。數據顯示,美國每36名8歲以上兒童中便有1名患有自閉症,而根據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近年數據,則約每49名學童便有1名患有自閉症,情況令人關注。及早識別和適時介入對自閉症兒童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現時的自閉症兒童一般要到約5歲才能確診,部分較輕微個案更要到社交需求超出能力時才被發現。目前,篩查工具主要依賴老師和照顧者的行為觀察,其準確性取決於觀察者對自閉症的認識程度。
近年研究指出,人體內的生物標記可提供客觀篩查方法,有助補充現有識別工具,提高識別自閉症的準確性,把握兒童大腦發展的黃金期,及時提供治療和支援。過去研究指出,腸道和口腔內微生物群與發炎反應、免疫系統失調及「腦腸軸線」異常有密切關係,而這些問題可能與自閉症有關。由於食物消化過程始於口腔,檢查口腔微生物或可助及早識別自閉症。雖然科學家已經發現腸道微生物群與自閉症有明顯關聯,但針對口腔微生物群與自閉症關係的研究則尚待深入探討。
港大牙醫學院姚嘉榕教授、Rory Munro Watt副教授、牙醫侯卓峰及高級技術主任唐偉文,與心理學系高級講師兼博士研究生鄧偉茵和沈嘉敏副教授組成跨學科研究團隊,透過牙醫對口腔健康的專業知識和心理學家對自閉症的專業理解,共同探索嶄新診斷途徑。
研究人員分析了25名自閉症兒童,及30名3至6歲發展正常的兒童的口腔微生物樣本,結果發現兩組兒童的口腔細菌組成存在差異,當中11種特定細菌或可作為辨別自閉症的參考指標。根據研究結果,團隊開發出一個準確率達81%的預測自閉症模型。這模型意味著將來在兒童作定期牙科檢查時,可透過簡單的口腔取樣,按識別結果及早轉介有需要兒童接受專業評估。
研究團隊指出,是次研究為研發簡便、非入侵性篩查工具提供科學基礎,有望補充現有識別方法。團隊期望擴大研究規模,收集更多兒童口腔樣本,進一步驗證和完善這項創新技術,為早期自閉症診斷提供客觀可靠的新選擇。研究團隊表示,若能成功應用於臨床,將有助自閉症兒童盡早獲得適切的治療,改善他們的社交發展及生活質素。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jdent.2024.105486
傳媒垂詢,請聯絡:
港大心理學系副教授
沈嘉敏
電郵:kkmshum@hku.hk
電話:(852) 3917-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