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香港青少年的「社會身分認同」回歸十年的變化
2007年06月09日
今年乃香港回歸十週年,香港青少年的社會身份認同,與1996年回歸前比較,究竟有何改變 ? 青少年對自己社會身分的認同,與他們如何看待香港人和中國內地人的分別息息相關,也影響他們對國家民族前途的投入和承擔。
有見及此,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林瑞芳博士及其研究小組,進行跨越1997年香港回歸歷史性時刻的大型研究,分別在1996年回歸前及2006年進行二次調查,成功訪問全港逾13,000多名平均15歲之中三至中五高中學生,探討他們社會身分認同的變化及態度之轉變。
該二次調查之結果將首次公布,敬邀傳媒派員出席新聞發布會。詳情如下:
日期:2007年6月12日(星期二)
時間:中午12時正至1時
地點:薄扶林道香港大學本部大樓218室畢業生議會廳 (即:陸佑堂再上一層)
講者: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林瑞芳博士
公布之數據將剖析:
• 回歸以來,是否更多香港青少年認同自己是「香港人」、「中國人」、有雙重身份的「中國人,其次是香港人」,又或「香港人,其次是中國人」?
• 青少年對自己社會身分的認同,與他們對中國及內地人的態度,這二者之間有沒有關係? 態度包括:「對中國內地人信任」、「香港人較中國內地人優越」、「需多與內地人建立良好關係」等;
• 十年來,青少年對中國的政治經濟評價有否提高? 在公眾場合批評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的意願有否改變? 對香港未來十年的信心有否增強? 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有否增加?
• 比較回歸前,青少年國家民族觀念有沒變化?認為愛國必須擁護國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