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香港大學最新研究首次確立語言與顏色認知之關係
2008年04月07日
人類使用的語言會否影響他們對世界的認知?香港大學(港大)「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新近的研究顯示,兩者具極大關係,研究隊伍首次從人腦部的活動模式,確實證明語言和對顏色的認知具有直接關係。 有關研究的論文剛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三月刊載,該期刊乃跨學科的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之一。論文題為 "Language affects patterns of brain ac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perceptual decision"( 語言對涉及認知決定的腦部活動的影響模式),由港大語言學系高級講師陸鏡光博士及其同事合著。 語言可能影響思維和認知的假設,最先由語言學家沃爾夫(Benjamin Lee Whorf)在其1956年出版的《論語言、思維和現實》(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提出。自此五十多年來,無數學者就「沃爾夫假說」 (Whorfian Hypothesis)進行研究,但一直仍未有確切證據足以證實或否定這假說。 例如,居於亞馬遜森林一個為數約二百人的社群Pirahãs,在他們使用的語言中沒有「二」以上的數詞。語言學家曾對他們進行研究,發現他們可能受語言所限,對數目範疇的認知非常有限。這研究結果甚具啟發性,然而,研究並非建基於直接的神經機理證據之上。 港大的研究隊伍運用先進的腦成像技術,就語言和顏色認知的關係進行了研究。陸鏡光博士解釋謂:有關技術清晰地呈現人的腦部在作顏色認知決定時引發的神經網絡,明顯涉及主管語言的腦區。 研究於2007年進行,研究人員向十七名研究對象展示多對塗有顏色的方格,詢問他們兩個方格之內的顏色是否相同,方格內的顏色,有屬「容易命名」的(如紅、藍),有屬「難以命名」的;問與答進行的同時,研究人員為對象進行大腦掃描。研究結果顯示,就兩類顏色進行辨認時,均引發腦皮層主管辨認顏色的部位有所活動;但辨認「容易命名」的顏色之時,則較辨認「難以命名」的顏色,更明顯和強烈地激發腦部獨立主管辭彙檢索的兩部位的活動;換言之,某種顏色在某種語言中有無獨立命名,與語言檢索和顏色認知具密切關連。 參與研究的港大語言學教授譚力海指出:「這研究結果實在是此科研領域的一項重要突破,為"沃爾夫假說"提供神經機理的實質證據。」 陸博士表示:「人類的語言如何塑造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是科學家長久以來苦苦鑽研的範疇,我們的研究正能為大家展示一種研究的新方法。」 語言與思維的關係自古以來一直是哲學家和科學家非常關心的問題 ─ 人們使用的語言,與他們對不同事物的分類和認知關係如何?陸博士進一步指出,港大的研究結果,為探索人類大腦與思維的奧秘,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他續謂,深入了解不同語言的共通性,以及不同語言對認知的影響,與語文教學息息相關;語言與認知關係的進一步研究,極可能有助找出提升學習第二語言和外語的效率的方法,為提高教育素質作出重要貢獻。 是項研究乃應用瑪麗醫院的最新3T GE磁共震影像掃瞄儀器進行,並與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語言學系教授祁保羅(Paul Kay)合作,祁教授是研究「沃爾夫假說」的權威,並以研究語言和顏色認知的關係蜚聲國際。 是項研究由中國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即"973"計劃)、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NIH),以及香港大學聯合資助。 論文名稱: "Language affects patterns of brain ac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perceptual decision", by Li Hai Tan, Alice H.D. Chan, Paul Kay, Pek-Lan Khong, Lawrence K.C. Yip, and Kang-kwong Luke [ 網上版本:- http://www.pnas.org/content/vol105/issue10/#NEUROSCIENCE] 香港大學「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港大「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一個由語言學、解剖學、心理學和診斷放射學所組成的跨學科的研究中心。實驗室位於港大文學院,其研究旨在改善人類健康,了解學習和認知的神經機理,從而提高人的溝通和教育素質。 實驗室於2005年夏季獲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成立。 實驗室的研究項目由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即"973"計劃)、香港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聯合資助。 傳媒查詢:
|
(由右起) 港大語言學系的陸鏡光博士、譚力海教授及陳曉丹博士 港大語言學系高級講師陸鏡光博士(右)向傳媒朋友解釋研究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