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港大針灸治療中風後抑鬱臨床研究
2010年12月15日
中風後抑鬱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患,約三成的中風病人會受到此病症影響。作為歷史悠久的傳統醫術,針灸早已被用於治療中風後遺症,有助減輕包括抑鬱在內的症狀。有見及此,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正與東華醫院內科及康復科、東華東院內科及復康科合作進行一項針灸治療中風後抑鬱症的臨床研究。希望進一步確認針灸治療中風後抑鬱的臨床療效。港大中醫藥學院現正招募病人參與研究。
有關中風後抑鬱:
根據衛生署資料,每年中風患者高達3 至4 萬,中風後抑鬱一般於中風發病後三至十二個月內出現,而在高齡中風患者中,抑鬱發病率更高達68%。中風後抑鬱病不但會影響患者的情緒,更會影響患者其他中風後遺症的康復進度,降低生活質量,增加死亡率。然而中風後抑鬱病很多時也被忽略,因為一般治療均會先集中治理中風所帶來的其他後遺症。目前西醫的第一線抗抑鬱藥物起效時間較緩,而且帶有一定的心血管系統副作用,效果並未理想。
針灸治療抑鬱:
另一方面,針灸不僅已被廣泛應用於治療中風肢體癱瘓、言語不和及二便失禁,也用於治療包括鬱症、焦慮及失眠等的精神症狀。是次研究的首席研究員、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副教授張樟進博士說:「透過密集電針刺激患者的前額部穴位,主要包括百會、四神聰、印堂、太陽、率谷和頭維等,可有效改善腦內與抑鬱發病有關的神經化學平衡,從而達到改善抑鬱症狀的效果。中醫理論認為,腦為元神之府,密集電針刺激頭部穴位,可起開竅醒腦、重整陰陽及提神解鬱的作用。」
張博士在他最近發表的薈萃分析中發現,針灸對治療中風後抑鬱的效果比傳統抗抑鬱藥物可能更具優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於針灸在治療抑鬱的同時,亦對中風康復及伴隨的各種症狀,如肢體活動障礙、失語、吞嚥困難、二便失禁等有治療作用。他相信中醫針灸治療可有效減輕中風病人的抑鬱症狀,而產生較少的副作用。研究將進一步驗證針灸的多重治療效果。
港大招募病人參與研究:
由張博士領導的臨床研究正招募60 名中風後抑鬱症患者參與,參加者須符合以下條件:
(左起)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副教授張樟進博士、東華東院內科及復康科部門主管梁機培醫生、東華醫院內科康復部高級醫生梁國培醫生介紹港大針灸治療中風後抑鬱臨床研究詳情。 |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副教授張樟進博士示範治療中風後抑鬱的針灸技術。 |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副教授張樟進博士示範治療中風後抑鬱的針灸技術。 |
東華東院內科及復康科部門主管梁機培醫生 |
東華醫院內科康復部高級醫生梁國培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