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港大研究喚醒全球關注能見度低所揭示的死亡風險
2011年01月19日
多年來香港的空氣污染嚴重,令環境質素持續惡化,同時能見度亦顯著下降。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區內首項大型研究,分析1996 至2006 年間本港的能見度及死亡率數據,並找出能見度減低對香港巿民健康的影響。研究發現,能見度每降低6.5 公里,自然死亡(即非意外死亡)便增加1.13% ,即大約導致額外450 人死亡。研究小組運用研究結果,推算出在過去四年間(2007-2010 年),能見度低與香港4,800 人的額外死亡相關,即每年平均1,200 人。研究結果發表於學術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黃浙明博士指:「這是香港首次使用能見度作爲指標,以研究空氣污染為巿民所帶來的相關健康損害,也是世界上其中首個有關這方面的科研報告。」
是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名譽教授賀達理教授表示:「我們需要認識到,與能見度降低相關的死亡數字,只是空氣污染對健康所帶來禍害的冰山一角。即使空氣質素在未來迅速得到改善,這種『流行病』仍然可引致為期長達50 年的影響。然而能改善空氣質素的希望至今仍遙遙無期,原因是政府拒絕採用國際指標來進行空氣質素管理以及保障市民健康。」
研究內容:
研究人員分析1996 至2006 年期間每天的能見度及死亡數字,以評核不同死因與能見度變化的關係。研究一共分析了4,018 日及360,000 宗死亡個案。研究同時考慮到很多其它可能影響每日死亡率的因素,包括日平均溫度、濕度、一星期中的那一天 (星期一至日),以及如流感等傳染病的流行周期。
研究結果重點:
研究結果顯示,以晴朗日子30 公里的地平線能見度為標準,能見度每降低6.5 公里,自然死亡(即非意外死亡)便增加1.13% ,即導致額外450 人死亡。根據資料顯示,2007 至2010 年香港的年平均能見度爲12.6 公里,而每年死亡人數約40,000,由此可以推算出在過去四年,能見度低與4,800 宗的額外死亡相關,即每年約1,200 人。
是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名譽助理教授石國順博士指:「大部分相關的額外死亡的主要死因爲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而意外事故及創傷造成的死亡則與能見度無明顯關係。」
另外,研究人員對空氣污染物與能見度的關係進行了詳細分析,並重點研究了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PM2.5)和二氧化氮(NO2)。研究發現在控制濕度等氣候條件下,每日污染物濃度與每日能見度之間有明顯關係。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名譽助理教授黎克勤博士補充說:「這些數據表明能見度降低與每日死亡風險上升有明確的因果關係。」
對公共衞生的啓示: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環境健康研究小組認為,香港長期以來飽受空氣污染困擾, 成為危害巿民健康的一大因素。由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及思匯(http://hedleyindex.sph.hku.hk/)共同創立的「達理指數」,以每小時記錄空氣污染為香港所帶來的損失,正正反映了這一點。黎博士指出,該小組現計劃在「達理指數」中加入能見度作爲指數,以預測空氣污染對健康所帶來的危害,從而促使政府加強對環境問題的監察與承擔。
賀達理教授強調:「能見度低已成爲香港空氣質素問題的主要特徵,並對市民健康、經濟活動以及香港的城市品牌帶來莫大的不良影響。」
香港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羅旭龢基金教授(公共衛生學)林大慶教授表示:「研究小組爲公衆、媒體以及决策者提供了有效且切實可用的方法,每日檢測環境健康風險。」林教授敦促政府儘快採取行動解决這一迫切的問題。
香港的能見度:
能見度可反映空氣污染狀况,是公認的一種容易量度方法,同時,能見度可作爲城市地區空氣質素的基本指數。在過去40 年,香港的能見度明顯地變得愈來愈差。無霧無雨而能見度低於8 公里的日子,由1968 年的每年7 日增加至2010 年的每年46 日。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區不斷增加化石燃料的消耗,更多的排放物導致空氣污染加劇,大氣中的懸浮微粒及光合污染物分散光線透射,使能見度下降。
研究小組:
是項研究由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環境健康研究小組負責進行。該小組由黃浙明博士主導、賀達理教授擔任顧問,其他研究員包括石國順博士、黎克勤博士及楊琳博士。
更多新聞圖片及記者會資料,請登入以下網址:
http://www.med.hku.hk/v1/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