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的重要發現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對環境保護署提供的2005至2010年空氣數據進行分析,並根據政府提出的空氣質素指標對每年平均污染物水平可能造成的影響作出預測。
-
結果顯示港府新建議的空氣質素指標不能支持有效的環境管理法例,不能持續改善空氣質素以達到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制定的指引。新建議的指標如果被引用在環評條例上,甚至可能導致空氣污染物平均濃度高於2010年的水平。
-
研究人員結論指出所有政府新提出的空氣質素指標都不能保障公眾健康。相對於達到世衛指引的水平,可能每年額外造成1860可避免的死亡,92,745入院治療日數以及520萬次求診。社會每年可能因此損失約200億港元。
研究人員強調,現時本港空氣污染引致的健康危害,都是在遠低於新提議的及1987年制定沿用至今的空氣質素指標的水平時發生。
研究方法
-
研究小組建立了一個新的分析模型,根據以往香港空氣污染的健康風險、公眾暴露於污染物的時間活動模式、並運用經濟學的方法,來評估超出世衛指引可能造成損害健康的負擔和經濟成本。
領導本項研究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名譽助理教授黎克勤博士指出:
「寬鬆的每小時或每日平均(短期) 的空氣質素指標,會影響空氣污染的全年平均濃度,這是以往一直被忽視的。」
「現在,我們的新模型分析方法,是根據全年空氣污染水平的分佈,及統計學上的重要及可靠的關係建立而成的。 此方法可以幫助香港制定一個可靠的空氣質素指標以保障公眾健康。政府急需採用一個有科學根據的方法,來制定空氣質素的指標,使公眾健康受到保障。」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名譽教授賀達理教授指出:
「政策制定及決策過程應該更加倚重環境健康研究。政府制定環境保護策略時,應該優先考慮香港和國際研究有關污染與健康損害的證據。」
關於研究小組
本項研究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環境健康研究小組及衛生經濟研究小組共同展開。環境健康研究小組由黃浙明博士領導,賀達理教授擔任顧問。其他成員包括黎克勤博士、石國順博士、楊琳博士、周婉君小姐及陳敬斌先生。衛生經濟研究小組由麥潔儀教授領導,周宗欣小姐提供協助。
更多新聞圖片及記者會資料,請登入以下網址:
http://www.med.hku.hk/v1/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s/
附加資料
港大研究顯示香港政府提出的空氣質素指標未能保障公眾健康
新研究結果的背景資料
對公眾健康的威脅
-
香港能見度持續下降,顯示香港空氣質素逐漸變壞,這已經成為我們目前最需要處理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
儘管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在2000年和2005年更新了《空氣質素指引》,香港政府到現在還沒更新在1987年制定的《香港空氣質素指標》。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黃浙明博士指:「預測及干預空氣污染趨勢,對保障健康至關重要,並且必須依賴科學方法的。」「香港擁有良好的監測數據和健康統計資料,不應在評估時沒有加入健康的因素。」
香港政府對《香港空氣質素指標》審查的進程緩慢
-
目前每年空氣污染物濃度的趨勢不是升高,便是非常緩慢下降,因此要花數十年時間才能在健康保障方面看到顯著的改善。政府在2007年開始審查《香港空氣質素指標》,並且在2009年7月至11月展開公眾諮詢。但是到2010年還沒有決定落實。
-
而且,政府新提議的《空氣質素指標》極其寛鬆,額外允許多次(每小時或每日)超出世衛的基準。這使香港短期難以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標準。這對公眾健康構成嚴重的威脅,特別是對兒童現時和將來的健康。
詳細資料
1. 設定空氣質素標準的新模型
-
在這個新的研究項目裏,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分析模型,用短期上限和允許超標的次數來預測每年平均值。二氧化氮(NO2)的短期指標基於1小時平均值,臭氧(O3)基於每天最大8小時平均值;懸浮粒子(PM10, PM2.5)和二氧化硫(SO2)基於24小時平均值計算出。
-
由於政府主要在2008年期間進行審查現時和建議新的《空氣質素指標》,研究人員也根據同年的環境保護署污染數據建立模型,經過排除少部份非常極端的數值(少於總數的0.3%)後,模型便可以用全年最高的紀錄來準確預測全年的平均污染物濃度。
-
研究人員已經用2005至2007年和2009至2010年的數據驗證了這個模型。因為這個模型排除了可能由於一些異常自然現象,如沙塵暴,造成的極端值,所以這個模型是可靠的。這模型預測的誤差很小,預測數據和環保署監測紀錄只有2.5%的差別。因此研究人員相信,模型預測的每年平均值可用於健康影響評估。
2. 模型顯示出政府的《香港空氣質素指標》新建議有問題
-
這個分析顯示,增加允許超標的次數可以增加全年平均值。而全年最高污染紀錄和整體全年平均空氣質素之間的關係,是世界衛生組織指引中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這就是爲什麽世界衛生組織指引要嚴重限制短期指標的超標次數。
|
允許超標次數
|
污染物
|
世衛指引
|
香港新建議的指標
|
微細懸浮粒子
|
3
|
9
|
可吸入懸浮粒子
|
3
|
9
|
二氧化氮
|
0
|
18
|
二氧化硫
|
0
|
3
|
臭氧
|
0
|
9
|
這些超標次數對人口暴露於污染的水平有什麽關係?
模型顯示,根據可吸入懸浮粒子的新建議短期指標,每年超過世衛全年平均指引(每立方米20微克)的日數可達341天。如根據世衛短期指引(每立方米50微克),每年超過世衛全年平均指引則為169天。因此,新建議所引致的人口暴露水平,是世衛短期指引的兩倍。
-
以上資料顯示政府不顧世衛決定的標準,引入了較多的超標次數。研究人員表示這些額外的超標次數會造成全年平均污染濃度上升,超過世衛原來的標準。這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危害母親和兒童的健康、危害兒童肺部的生長發育、心臟病、中風、肺炎、慢性支氣管炎和許多其他可能造成提早死亡的健康問題。這些疾病與不依從世衛指引和政府額外容許超標的次數有直接關係。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麥潔儀教授指出空氣污染會加重衛生保健系統的壓力和損害生產力,從而產生嚴重的經濟負擔。麥潔儀教授指出:「因空氣質素管理不善所致的貨幣代價和轉嫁外界的成本(外部成本)將由每一個香港市民去承受。」
-
港府新提議的指標,絕非如環保署聲稱已達世衛基準。新提議的指標只是基於世衛的初、中期目標上再額外允許超標的次數,因此比世衛最差的基準更差。儘管新提議的二氧化氮指標是唯一參照世衛指引,但允許額外超標的次數其實比世衛基準更差。
3. 模型提升對世衛指引的理解
-
使用香港的監測數據和世衛懸浮粒子短期指引,模型能準確地計算出世衛懸浮粒子年平均指引的數值。每立方米可吸入懸浮粒子及微細懸浮粒子(世衛年均指引為20及10微克)的計算誤差少於1.5及0.3微克。
-
模型也可以根據世衛二氧化硫及臭氧的短期指引(每立方米20及100微克),準確地計算出指引預期的全年平均值(每立方米5.1及23.5微克)。從公眾健康的角度來看,這些計算出的全年平均值是非常重要。流行病學家在加拿大、芬蘭和澳大利亞,污染較低的環境下,仍能提出證據顯示,年均濃度很低的二氧化硫及臭氧污染可引致死亡、延緩胎兒生長、哮喘入院。
-
研究人員表示減少暴露非常重要。他們指出就算達到世衛每全年平均指引的水平,一年中還會有將近一半日子高於全年平均值。
-
研究人員強調世衛指引只是代表較為安全,但不代表絕對安全的空氣質素水平。
對公眾健康的意義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名譽教授賀達理教授指出:「這個分析證明從公眾健康入手來減低空氣污染的暴露是非常重要。每一天可避免的暴露會增加香港社會的疾病負擔和醫療成本。現時香港空氣質素管理決策完全缺少有用的專業醫學和健康知識,使環境健康保護的進展受到莫大的障礙。」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羅旭龢基金教授林大慶教授強調:「政府完全沒有考慮現有的醫學和流行病學來制定一個有效降低污染的策略。如果新建議的指標被引用在環評條例上,那麼香港的兒童將會無限期繼續暴露在這種不適宜呼吸的空氣中。社會不可以因為短期的既得利益而犧牲兒童的健康。」
對達理指數的意義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環境健康研究小組認為,香港空氣質素持續變壞,是造成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每小時的達理指數可以證明,達理指數由公共衛生學院和思匯共同創立,獲得傅德蔭基金 及 ADM Capital Foundation 的捐款贊助。(http://hedleyindex.sph.hku.hk )
-
達理指數小組計劃用新計算的世衛二氧化硫每年平均指引(每立方米5.1微克)和臭氧每年平均指引(每立方米23.5微克)來代替目前用作評估全年平均超標的世衛短期指引(24小時二氧化硫及最大8小時臭氧: 每立方米20及100微克)。這個基於實際情況而對達理指數的重新校正,將會更準確地反映空氣污染對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