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結合中、西醫診斷和治療聲線問題
2011年05月18日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言語及聽覺科學部聲線研究所於2005至2010年研究了205個聲線問題的病例,並同時使用中醫治療和言語治療作診斷及治療。結果發現三份二(62.4%)患者被診斷為「陰虛」。「陰虛」的症狀包括:聲音嘶啞、口腔及喉嚨乾燥、潮熱、手足心煩熱、盜汗、失眠、大便乾結等。從西方醫學言語治療角度來看,這與「脫水」的病徵非常相似。「脫水」是一個引起聲線問題的主要因素。
聲線問題病例研究
已收集205個病例,期間為2005至2010年,年齡界乎10至78歲,其中64人為男性,141人為女性。
臟腑及中醫對水份及氣的運化概念
中醫概念為人體內臟所表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並非一般人對解剖器官的認識。
肺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並調節全身氣機及津液的運行;脾主運化,與養分及水液有關;
腎主水,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另外,腎主納氣,有助保持吸氣深度,防止呼吸淺表;
肝主疏泄,疏通暢達全身氣機,並且調暢情志。
針灸取穴
人迎(足陽明胃經穴)、廉泉(任脈穴)、列缺(手太陰肺經穴)、合谷(手陽明大腸經穴)、
照海(足少陰腎經穴),左右取穴,合共9穴。
養陰中藥
養陰清肺湯包括:生地黃、麥冬、甘草、玄參、川貝母、丹皮、薄荷、炒白芍。
本方可養陰清肺,涼血解毒。
針灸治療共138人
臟腑出現病徵分佈為:
肝-30(治療前);6(治療後)
脾-26(治療前);1(治療後)
肺-35(治療前);0(治療後)
腎-30(治療前);4(治療後)
另外,虛証表現分佈為:
氣虛-73(治療前);2(治療後)
陰虛-91(治療前);4(治療後)
中藥治療共18人
臟腑出現病徵分佈為:
肝-2(治療前);2(治療後)
脾-8(治療前);5(治療後)
肺-3(治療前);3(治療後)
腎-5(治療前);2(治療後)
另外,虛証表現分佈為:
氣虛-11(治療前);8(治療後)
陰虛-9(治療前);6(治療後)
針灸及中藥治療共49人
臟腑出現病徵分佈為:
肝-17(治療前);8(治療後)
脾-17(治療前);10(治療後)
肺-11(治療前);1(治療後)
腎-10(治療前);7(治療後)
另外,虛証表現分佈為:
氣虛-22(治療前);12(治療後)
陰虛-28(治療前);10(治療後)
結論
對於適合接受針灸治療的病人,經治療後,臟腑出現病徵及虛証表現大為減少。
對於那些不適合接受針灸治療的病人,須接受中藥治療,經治療後,臟腑出現病徵及虛証表現只略為減少。
對於那些較嚴重、須接受針灸及中藥治療的病人,經治療後,臟腑出現病徵及虛証表現大概減少了一半。
整體來說,如選擇適當,針灸的效能是較為顯著的。
傳媒查詢,請聯絡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發展及傳訊經理Ms Queenie Wong (電話:2219 4270 / 手機:9220 5840 / 傳真:2540 6360 / 電郵:qlpwong@hku.hk)。
由左至右: 高級註冊中醫師石敏棋,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及聲線研究所所長姚文禮教授,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言語及聽覺科學部研究助理教授陳文琪博士及谷德昭先生
結合中、西醫診斷和治療聲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