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港大破解使猪流感病毒於人類間傳播的基因因子秘密
2011年08月09日
在 2009 年出現的H1N1 流感大流行(猪流感),是科學家理解到流感病毒源自於動物宿主之後首次出現的流感大流行。因此,針對2009 年的H1N1 流感病毒進行分析,提供了一個研究大流行出現機制的機會,並可以藉此了解流感病毒在人類間傳播的必要病毒基因因子變化。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研究人員聯同海外的合作伙伴一同就此進行研究,發現如兩個猪流感病毒的表面蛋白(血凝素以及神經氨酸酶)達致活性的微妙平衡,可令病毒變得有能力經飛沫傳播。這個研究為科學家了解流感大流行出現的機制提供了新資訊,有助將來評估新興流感病毒於人類發生大流行的風險。
是次研究結果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中發表。該雜誌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官方科學刊物。
研究內容及結果
這項研究,是同一研究團隊繼於今年年初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Nature)發表過有關H1 亞型猪流感病毒詳盡研究報告後,在此基礎上再發展出來的另一研究突破。
流感病毒在雪貂間傳播的情況與人相似,因此以雪貂作為研究人類流感病毒傳播的動物模型最為適合。研究團隊選擇全球多種主要而具代表性H1 亞型猪流感病毒並放於雪貂間進行傳播試驗,以評估這些病毒株經由飛沫傳播的可能性。實驗結果顯示,這些代表性的猪流感病毒並不具有經由飛沫傳播的能力,唯獨是含有歐亞型猪流感基質蛋白基因(M)的北美型猪流感重組病毒株據有少許的飛沫傳播能力。
研究人員利用流感病毒反向遺傳學(一種基因工程方法,用於控制流感病毒基因的組合),將2009 年大流行H1N1 流感病毒的神經氨酸酶基因加入這一株猪流感病毒,所得到的新病毒株不僅具有經由飛沫傳播的能力,而且也具有和2009 年大流行的H1N1流感病毒相似的基因組合。研究結果顯示,流感病毒如要經由飛沫傳播,病毒中兩個病毒表面蛋白(血凝素以及神經氨酸酶)須達致活性的微妙平衡。
關於港大的研究小組
是次研究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嚴慧玲博士、裴偉士教授、管軼教授、潘烈文博士、陳志偉博士、香港大學巴斯德研究中心,聯同美國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韋伯斯特教授和韋比博士,以及台灣中央研究院翁啟惠教授與吳宗益博士共同合作發表。
本研究的經費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卓越學科領域計劃(AoE/M-12/06)、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控制傳染病研究基金,以及美國衞生部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