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港大研究發現向有心血管問題的華裔顱內出血康復者處方阿士匹靈不會提高顱內出血復發風險
2012年03月05日
阿士匹靈是一種常用的心血管病藥物,可用作治療冠心病、缺血性中風、周圍血管疾病等。可是,阿士匹靈屬於抗血小板藥物,阿士匹靈亦會增加病人出血的風險。因此,阿士匹靈通常被醫生認為是對曾患顱內出血的病人「不安全」的藥物。但是,顱內出血的病人亦經常同時患有心血管病,有需要服用阿士匹靈以控制病情,因此,醫生在治療這些病人時往往要面對兩難。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早前進行一項研究,發現顱內出血的華裔康復者如其後因心血管問題而獲處方阿士匹靈,並不會增加其顱內出血的復發風險。再者,研究發現有需要而獲處方阿士匹靈的顱內出血康復者,其後患上急性心臟病及缺血性中風的風險較低。這研究可為香港醫生對治療曾患顱內出血的心血管疾病病人提供新啟示,長遠而言或會改變許多醫生處方藥物的做法。是次研究結果已經刋登於國際醫學期刋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負責研究的港大研究人員建議,醫生可按病人的個別情況決定是否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顱內出血康復者處方阿士匹靈,而用藥期間應密切留意病人情況,達致更佳的治療效果。
關於研究
年老、吸煙、高血壓及糖尿病都是導致顱內出血的高危因素,而這些因素亦會令病人非常容易患有動脈硬化,導致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缺血性中風、周圍血管疾病等。所以,曾有顱內出血的病人同時患上心血管疾病並不罕見。心血管疾病會影響心臟、大腦及四肢的血管。
治療心血管疾病時,多會用到阿士匹靈以防止凝血,否則,病人可能會心臟病發、缺血性中風,嚴重者可導致截肢甚至死亡。可是,當病人曾患有顱內出血,便會令醫生十分煩惱,往往會因擔心再次誘發顱內出血而放棄向病人處方阿士匹靈。有見及此,港大進行是次研究,以分析阿士匹靈對顱內出血康復者的利弊。
研究方法
研究分析了440位於1996年5月至2010年2月期間,入住瑪麗醫院(瑪麗醫院為港大的教學醫院)腦外科病房的顱內出血患者的情況。這些病人並不包括因創傷、動靜脈畸形、血管瘤、腫瘤導致顱內出血,或因缺血性中風而導致出血性轉變的病人,亦不包括在入院後三十天內去世的病人。
這些病人其後都獲瑪麗醫院門診部跟進,每名病人的平均跟進期為五年。他們的臨床數據,包括其後阿士匹靈的使用、顱內出血復發、主要心血管問題如急性心臟病、缺血性中風以及死亡等都會被記錄及分析。
結果
在440位病人當中,有127 名病人(29%)在跟進的期間出現心房顫動、冠心病、缺血性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心血管毛病而需服用阿士匹靈。最後,當中有56人(44%)獲處方阿士匹靈。
研究發現,獲處方阿士匹靈的病人,其顱內出血的每年復發率,與未有服用阿士匹靈的病人相約(2.3% vs 2.2%)。另外,研究亦發現,獲處方阿士匹靈的病人中,其急性心臟病和缺血性中風五年病發率,較未有服用者低五成。
建議
根據以上的研究,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蕭頌華醫生指出:「研究證實,阿士匹靈並非導致顱內出血的風險因素。阿士匹靈能避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出現缺血,因此即使病人曾患有顱內出血,醫生亦應按病人的需要而處方有關藥物。」
部份顱內出血的個案需靠神經外科醫生透過手術取出血凝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梁嘉傑醫生說:「雖然病有否服用阿士匹靈並不影響顱內出血的復發率,但一旦病人顱內出血復發,曾服用阿士匹靈的病人因血凝固的速度會減慢,所以其接受神經外科手術的風險會相對增加。因此,醫生在處理這些曾經顱內出血的個案時須份外小心控制相關的心血管風險因素,尤其是高血壓,以減少顱內出血復發的可能性。」
研究團隊
這項研究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腦內科及外科學系神經外科合作完成。研究由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蕭頌華醫生及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浦勤孫醫生領導,其他研究人員包括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呂偉文醫生、臨床助理教授梁嘉傑醫生、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灌豪醫生及劉巨基醫生等。
關於顱內出血和缺血性中風
中風是引致死亡及殘障的主要原因,每年約有二萬港人受中風影響。在香港的中風個案中,血管破裂至顱內出血(俗稱「爆血管」)佔約35%,其餘為缺血性中風(因腦血管阻塞而導致的中風)。這和西方人的數字大相逕庭:血管破裂至顱內出血只佔白人(高加索人)中風個案約15%。年齡以及健康狀況是決定病人顱內出血後存活機會的主要因素。顱內出血的治療方案包括控制血壓及降低顱內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