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愛 + 人」計劃公布全港住戶研究結果
社會探熱針 – 從和睦家庭到互助社區
2012年12月03日
一項全港最大規模、涵蓋香港家庭健康、快樂及和睦程度,以及社會資本的追蹤研究調查「愛 + 人」計劃顯示,超過六成受訪者普遍認為與家人相處和睦,這可能與華人社會較為著重家庭觀念有關;另外,一半受訪者能與鄰舍守望相助,但參與義工服務的比例則不足15%。
「愛 + 人」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款,邀請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攜手合作推行。
「愛 + 人」計劃研究調查員透過特設問題,藉以了解受訪者與家人的關係,從而評估其家庭和睦程度。結果顯示,有60%受訪者認同與家人能夠和睦共處(分數達75分或以上),其中約3%受訪者更取得100分滿分,顯示其家人關係非常和睦。
調查同時研究受訪者對居住社區以及社會的投入程度,以了解現時香港的社會資本。根據結果顯示,接近一半受訪者均認為鄰舍樂意守望相助,另有約一半受訪者認為街坊相處融洽。這部分的調查是以「規劃統計小區」作分析單位,政府規劃署將全港分為300 個規劃統計小區,以進行城市規劃。有關研究數據有助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制定和提供一些以地區為主的服務。
從個人層面而言,義務工作的參與情況能夠反映個人對社會的投入。根據調查結果,僅14%受訪者表示曾於過去十二個月參與過義工服務。數據顯示,相對於一些已發展地區(例如澳洲、美國、加拿大),香港的義務工作發展仍未成熟。與此同時,研究發現參與義工服務的受訪者身心健康較沒有參與義務工作的受訪者為佳。
另外,調查同時了解約1,000名來港少於10年的受訪者融入香港社會的情況。當中約有3%至17%曾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包括不禮貌或不公平對待。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社會醫學系系主任梁卓偉教授表示:「從研究數據可見,香港社會核心結構仍然以家庭為骨幹,家庭和睦程度高,鄰舍也守望相助,但普遍未能將家庭及鄰舍的正面互動關係延展到整個社會層面,例如參與義工服務。另外,研究證實了社會流行病學的原理,即不公平對待可能影響被針對者的身心健康。」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蘇彰德律師表示,「愛+人」計劃為全港首個關於家庭健康、快樂及和睦的研究,其作用如社會的探熱針。他期望透過深入的訪問和長達五年的追蹤研究,能夠了解社會最真實的狀況,從而針對現況,透過推動不同的社區計劃,提升社會的免疫力,讓香港家庭向更健康、快樂及和睦的目標邁進。
「愛+人」計劃:全港住戶調查
為協助建構一個健康和睦的社會,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款二億五千萬港元,邀請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攜手合作推行「愛 + 人」計劃。研究計劃的基本理念是基於傳統的家庭觀念仍適用於現今社會,能夠為老、中、青三代帶來健康、快樂及和睦家庭的生活。「愛 + 人」計劃於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進行了「愛 + 人」計劃: 全港住戶調查,了解本港家庭的健康、快樂、和睦(3Hs: Health, Happiness and Harmony)狀況。第二期跟進住戶調查已在2011年7月開展,為期24個月。
有關發佈會相片及資料,請瀏覽網頁http://www.med.hku.hk/v1/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