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香港大學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比SARS冠狀病毒更易感染人類呼吸道
2013年04月08日
香港大學研究團隊揭示有關新型冠狀病毒(HCoV-EMC),俗稱新SARS,感染人類呼吸道的病發機制,以及臨床治療對策的研究方向。研究人員以先進的人類呼吸道活組織來進行體外培植,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比SARS冠狀病毒造成更嚴重的肺部損傷。研究結果最近在國際病毒學雜誌《病毒學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上發表。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流感研究中心、病理學系與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學者領導是次研究。研究成員之一、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陳志偉博士表示:「現時醫學界仍未清楚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的病發機制,以及如何導致人類死亡。我們利用人類呼吸道組織進行測試,首次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如何導致肺病、以及為何擴散至其他器官。我們同時亦發現干擾素能抑制病毒在肺部複製,對未來治療對策提供新的啟示。」
研究方法及結果
研究人員利用人類呼吸道組織進行體外培植,比較新型冠狀病毒(HCoV-EMC)、SARS冠狀病毒(SARS-CoV)和引致傷風病徵的人類冠狀病毒(229E)的感染情況。結果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能感染人類肺部的肺泡上皮細胞一型和二型,病毒自行進行複製,並對肺部細胞造成損害。在人體複製的速度,新型冠狀病毒亦比SARS冠狀病毒快。
一型肺泡上皮細胞主要負責肺部的氧氣交換,如這細胞受到損害,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至於二型肺泡上皮細胞是肺組織再生和修復損害的關鍵細胞,此細胞被破壞的話,則會阻礙患者的肺部修復及感染後的恢復過程。
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一型及二型肺泡上皮細胞,並造成損害,因此引起嚴重肺炎。研究同時顯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比SARS冠狀病毒對患者造成更嚴重的肺部損傷。在測試過程中,研究人員更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能感染肺血管內皮細胞,令病毒有機會透過血液傳播到呼吸道以外的器官。
為了測試各種可行的治療對策,這項研究更深入探討新型冠狀病毒的病發機制。研究人員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可避開肺部干擾素的激活反應,對肺部細胞造成損害。干擾素是人類抵禦病毒感染的第一線防禦系統。正因如此,研究人員採用干擾素治療法,發現可以有效抑制肺部病毒複製。此治療方法有助研究人類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治療方案,對未來的臨床治療帶來重要的啟示。
研究背景
新型冠狀病毒俗稱「新SARS」,自2012年4月發現人類感染個案起,全球共發現17個確診的人類個案,當中11個死亡,患者分別來自約旦、沙地阿拉伯、卡塔爾、英國及阿聯酋。至今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及病發機制仍然未被完全了解。
研究隊伍
是項研究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流感研究中心及公共衛生學院病毒學講座教授裴偉士教授、助理教授陳志偉博士領導,並與管軼教授、副教授潘烈文博士、名譽助理教授陳韻怡博士,以及病理學系臨床教授黎國思教授共同研究。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Ralph Baric,為是次研究提供了關鍵的抗體試劑。
如欲瀏覽新聞圖片,請登入以下網址:http://www.med.hku.hk/v1/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s/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研究團隊首度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引致肺病及擴散至其他器官的原理,並發現干擾素能抑制病毒在肺部複製,對未來治療帶來重要啟示。圖為研究團隊: (左起)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潘烈文博士、名譽助理教授陳韻怡博士,助理教授陳志偉博士,病毒學講座教授裴偉士教授及病理學系臨床教授黎國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