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港大發現充足光線能增強Y樣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活動
有助治療抑鬱症
2013年04月17日
身處光線充足的環境,能使人心情舒暢,亦能緩解抑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解剖學系、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北京大學解剖學系發現箇中原因。研究發現,充足光線能夠增強Y樣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活動,從而啟動大腦中的「背側中縫核區域」(DRN)(大腦的情感區),令情緒得以舒緩。此過程與抗抑鬱藥物緩解抑鬱症狀的機制類似,因此證明視覺神經具有調節情感的功能。有關研究結果最近於國際科學期刊《神經精神藥理學雜誌》Neuropsychopharmacology上發表。
參與研究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何馮月燕基金教授(神經科學)、解剖學系講座教授蘇國輝教授表示:「是次研究增加醫學界對與情感相關的視覺資訊處理系統的認識,同時亦揭示了眼睛與大腦之間的特定神經環路,能透過類似抗抑鬱藥來緩解抑鬱症狀的機制,發揮對情緒的正面作用。」
研究方法及結果
是次研究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解剖學系與北京大學解剖學系共同進行,研究光線如何影響Y樣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從而啟動大腦中主宰情緒的「背側中縫核區域」(DRN)。研究人員將蒙古沙鼠放進黑暗的空間中,觀察及分析牠們的反應。結果發現,當失去了光線,會阻止Y樣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向「背側中縫核區域」(DRN) 傳遞資訊,引發類似抑鬱的行為狀態。動物的抑鬱狀態,可透過不同行為測試反映,如強迫游泳實驗及懸尾實驗。研究結果顯示,被放入黑暗空間中的沙鼠組別,其靜止動作評分,明顯較正常組別的沙鼠為高,這證明失去光線會誘發動物抑鬱。另外,失去光線時,「背側中縫核區域」中的5-羥色胺濃度亦會減低。5-羥色胺的濃度是大腦用來調節情緒的血清素,常見的抗抑鬱藥物-「5-羥色胺的特異性重攝取抑制劑」(SSRIs),就是透過提升大腦中的5-羥色胺濃度來舒緩抑鬱症狀。同時,研究亦發現透過藥物來刺激Y樣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活動,能夠改善蒙古沙鼠的抑鬱狀態,發揮類似抗抑鬱藥的作用。
研究意義
是次研究首次證實,光線能夠通過Y樣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調節「背側中縫核區域」(DRN) 的5-羥色胺的水平,從而改變動物的抑鬱情緒。由於人類的大腦調節情緒的機制與蒙古沙鼠相似,兩者大腦中的「背側中縫核區域」(DRN)同是負責情緒調節。因此,上述研究結果同樣應用在人類身上,相信透過光源投射以刺激5-羥色胺的分泌,藉以舒緩人的情緒。
今次研究不但加深了對情緒相關的視覺資訊處理的認識,也揭示出眼睛與大腦之間的特定神經環路,能夠透過調節5-羥色胺的機制對情緒產生作用,為日後研發新型抗抑鬱療法提供重要理論基礎。
研究隊伍
參與今次研究的學者來自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北京大學和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研究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香港研究資助局、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等基金資助。
如欲瀏覽新聞圖片,請登入以下網址:
http://www.med.hku.hk/v1/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