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香港大學與復旦大學合作研究發現H7N9重症及死亡病例其中原因:與病毒對特敏福產生抗藥性有關最新研究結果於國際學術期刊《刺針》The Lancet上發表
2013年05月29日
一項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講座教授裴偉士教授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袁正宏教授所共同領導的研究,為甲型禽流感(H7N9)病毒提供了至今最為詳盡的病毒學研究結果。研究在H7N9重症病人中發現對神經氨酸脢抑制劑(neuraminidase inhibitors)(包含目前最廣泛使用於治療H7N9病人的特敏福)出現抗藥性病毒突變。研究結果指出,H7N9病人需要及早接受診斷與治療,治療時避免使用皮質類固醇藥物,以及對病毒的抗藥性進行持續監控。此項研究成果剛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刺針》The Lancet上發表。
研究意義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譚華正基金教授(醫療科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座教授裴偉士教授說: 「今次研究成果顯示,多數H7N9病人在早期使用特敏福等抗病毒藥物後均有良好反應,顯示及早診斷及治療的重要性。不過,我們的研究同時發現H7N9重症病例,與病毒產生抗藥性有關」。
領導本次研究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袁正宏教授說: 「及早診斷和治療,並且避免使用高劑量皮質類固醇藥物,應可以減低H7N9病人體內的病毒產生抗藥性。」。
另一位主要研究人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嚴慧玲博士亦表示: 「本研究發現的病毒突變,證實對於特敏福等抗病毒藥物具有抗藥性,但是病毒突變同時也可能削弱病毒的適應及複製能力,因此應盡快了解這個病毒突變對H7N9病毒的影響」。
研究方法及重要結果
研究團隊針對於今年4月份於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就診的14位H7N9病人進行研究。
全部14位H7N9病人都產生肺炎症狀,有7人出現嚴重病癥,並需要機器輔助呼吸,當中有3位重症病人因肺功能嚴重受損而需要以體外膜氧合治療(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簡稱ECMO),經由體外供應氧氣。在3位重症病患中已有兩位死亡,另一位在研究結果投稿前仍要倚賴ECMO輔助來維持生命。
透過分析每位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多個時間點的病毒載量(病毒在病人體內的數量可以被視為病毒感染嚴重程度的指標),研究人員發現多數病人在接受神經氨酸脢抑制劑治療(包含目前最廣泛使用於治療H7N9病人的特敏福)後,咽喉拭子病毒載量下降,伴隨臨床症狀亦得以減輕。然而,3位重症而需要ECMO輔助呼吸的病人,其咽喉拭子病毒載量並沒有隨抗病毒藥物的使用而下降。其中有兩位病患的H7N9病毒更出現對抗病毒藥物抗藥性的病毒突變。
研究意義
今次研究首次提供證據顯示病毒抗藥性的產生以及藥物療效不佳,與H7N9重症病例的關係。
研究團隊對以上所有病人的咽喉拭子樣本、血液、糞便,以及尿液樣本的病毒載量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在上述樣本中都可以檢測出病毒核糖核酸(RNA)。雖然檢測出病毒核糖核酸並不代表具有感染性的病毒存在,例如病人經由吞嚥痰液後病毒核糖核酸可以進入消化道而由糞便檢體中檢出,不過,研究人員認為有需要進行後續的研究,以評估H7N9病毒經由呼吸道以外路徑傳播之可能性。
裴偉士教授重申: 「早期應用包括特敏福等抗病毒藥物治療是目前最佳的選擇。然而,在部分H7N9病患出現了抗藥性病毒的情況令人擔憂,需要持續的監控,並列入流感大流行應對方案之中。」
袁正宏教授表示: 「在接受治療的病患中發現抗藥性病毒,但並不代表抗藥性病毒具有可傳播的能力。」
研究團隊
今次研究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講座教授裴偉士教授以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袁正宏教授所共同領導。其他參與研究的港大研究人員包括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嚴慧玲博士。
如欲瀏覽新聞圖片,請登入以下網址:
http://www.med.hku.hk/v1/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