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港大公布本港首項思覺失調早期干預服務療效十年跟進研究
研究發現早期干預治療可減低患者自殺率六成
2013年06月10日
根據外國研究指出,每一百名思覺失調患者中,平均有5至10人自殺,自殺風險較一般人口高8倍。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進行了全港首次大型的思覺失調十年跟進研究,分析於2000年至2012年十多年間,290名分別接受「早期干預治療」及「標準治療」的思覺失調患者的自殺率及自殺行為。當中發現接受「早期干預治療」的患者,其自殺率較接受「標準治療」者低62%。分析結果顯示,針對思覺失調患者的干預治療有效降低自殺率,以及企圖自殺行為。
研究啟示
負責是次研究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教授及系主任陳友凱教授表示:「思覺失調是一種複雜的精神不正常狀態,患者會出現幻覺和妄想的症狀。過往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病患者一生中發生自殺的概率大約是5至10%,絕大多數的自殺是發生在症狀開始的最初幾年。是次研究結果清楚顯示,『早期干預治療』有效減低首發性思覺失調患者之自殺率逾六成,此效果在病發初期尤其顯著,而其效用亦比接受『標準治療』的病人較長。」
陳友凱教授表示,研究結果亦反映個案管理服務對治療思覺失調患者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他說:「個案服務主任主要負責跟進患者病發後所面對的壓力及提供個人化的干預治療服務。現時每名個案服務主任平均處理大約50宗個案,相較外國每名個案服務主任處理約20至30宗的數量為多,若將來能進一步減少他們處理的個案數目,相信定能提升他們的服務質素,對治療思覺失調患者有莫大幫助。」
研究方法及結果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於2010至2012年間進行了一項歷史對照研究,比較首發性思覺失調患者接受「早期干預治療」與「標準治療」之十年治療結果,從而探討「早期干預治療」的成效。研究人員分別選出兩批約十年前起接受治療的思覺失調患者,第一批是十年前首次接觸由醫院管理局推行的思覺失調服務計劃(Early Assessment Service for Young people with Psychosis,EASY,此計劃為病人提「早期干預治療」)的患者,而第二批十年前首次接觸醫院管理局「標準精神科服務」的病人,再以年齡、性別及診斷結果作一對一的配對,挑選首發性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患者進行研究。
經過配對後,研究人員共選出共290名(每組145人)的合資格之患者進行研究。研究人員透過會面評估,了解患者的症狀水平、現時之社交及職業、藥物服用及藥物副作用。另外,研究亦分析了患者在過往十年間的醫療紀錄,包括有否涉及自殺行為、其次數、住院次數,另外,如有患者在期間死亡,研究人員亦會了解其死亡原因。
研究發現,在十年間,145名標準治療組患者內有15人(10.3%)自殺身亡,至於早期干預治療組,145名患者中有6人(4.1%)自殺致死。控制年齡的影響後,早期干預治療可有效減少首患者62% 自殺風險。
另外,研究發現早期干預治療組的患者之存活時間與標準治療組相比亦明顯較長,反映接受早期干預治療的患者可減低患者早期的自殺個案。至於早期干預治療組中,曾經有自殺意圖之患者共有21人,而標準治療患者則有39人,相較之下早期干預治療患者的企圖自殺率比標準治療的少46%。
研究建議
今次研究顯示,由於「早期干預治療」十分有效,應進一步延伸服務年期,計劃不但應加強服務予已確診的思覺失調患者,亦同時應關顧已出現前驅病徵者,尤其亦加強公眾教育,讓公眾加深了解思覺失調的病因及癥狀等,從而防止病發。
此外,研究亦顯示,負責處理治療的個案管理服務不容忽視,個案服務主任的重要角色尤其重要。陳友凱教授建議,當局提供更多資源,以增加個案服務主任的數目,並加強其專業技能培訓,以提升其臨床的治療技術。
關於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指的是一組症狀,包括出現幻覺、妄想、言語及思想紊亂等。思覺失調是一種心理和生理狀況,與腦部負責傳遞訊息的一些化學物質(稱為神經遞質)失去平衡有關。思覺失調能從多方面影響患者的生活,包括他們的主觀體會、身體狀況、積極性,而且他們會與現實脫軌,功能亦會退化。藥物一般都能控制症狀,但要達到更理想的效果,則需輔以更全面的心理干預治療。
醫院管理局於2001年起在香港推行「思覺失調服務計劃」,推動以個案管理形式、分階段的干預治療,希望改善思覺失調的長遠治療成果,當中包括減低患者的自殺率。該計劃於2011年起把服務目標由15至25歲擴大至15至65歲之首發性思覺失調患者,而服務年期亦由2年增加至3年,為思覺失調患者提供全港性的服務。
研究隊伍|
是次研究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教授及系主任陳友凱教授帶領,並由醫院管理局共同完成,研究由食物及衛生局資助。
如欲瀏覽新聞圖片,請登入以下網址:http://www.med.hku.hk/v1/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s/
香港大學公布本港早期干預服務對思覺失調病人的療效,結果顯示早期干預服務比起標準服務治療能明顯減低患者自殺風險62%。由左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喆燁醫生、臨床教授及系主任陳友凱教授,以及個案服務主任陳曉紅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