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港大調查顯示市民對思覺失調仍抱負面態度儘管認識增加
2014年12月30日
為了進一步研究香港市民對思覺失調的認識和了解,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展開了對思覺失調的第一個全港性公共意識調查。該調查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在2009年開始,並在2014年進行追踪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在過去5年間,市民雖然對於思覺失調的認識增加,誤解減少,但是對於思覺失調患者的態度及歧視卻沒有顯著改善。這個情況反映了改變對思覺失調患者定型的重要性,並需要作出針對性的行動,向市民糾正常見謬誤。
研究結果的啟示
該研究的主要研究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系主任及臨床教授陳友凱教授表示:「以國際人口為對象的研究已經證實公眾對思覺失調的認識有所提升,但公眾對思覺失調患者的歧視則輕微惡化。市民對於思覺失調患者的態度和歧視,不僅會因為公眾教育而不同,他們亦受着各種新聞媒體影響。事實上,研究表明報紙及電視新聞對思覺失調患者的描述,對公眾的負面態度有直接影響。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公眾態度轉變背後的原因及機制,尤其是性別差異,令市民接納這班患者。」
其中一名研究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喆燁醫生指出:「這次研究結果顯示市民對思覺失調患者的誤解有所減少,確實令人鼓舞。可是,市民對患者的態度仍然負面。我們希望將來有更多度身訂造、針對性的教育計劃來消除歧視。」
研究方法及結果
該研究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設計,並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來執行,在2009年和2014年進行了全港性的電話調查。調查根據年齡和性別作分層隨機。在2009年和2014年分別總共有1,016 名(46%男性,54%女性)和1,018名(45%男性,55%女性)年滿18歲的香港居民成功參與訪問。
在2014年,62.5%參加者相信思覺失調是指人格分裂或多重人格,對比2009年時有72.1%。同樣地,有47%人士認為思覺失調與生衞不佳和怪異行為有關聯,對比2009年時為53.1%。其他常見的誤解亦有改善,如思覺失調不用服藥也能痊癒,以及思覺失調病人因為暴力行為而對公眾構成危險。
研究人員亦發現一些性別差異。由2009年至2014年,女性對於兩項思覺失調的誤解有更大幅度的改善:女性較少把思覺失調與奇怪行為和因為暴力行為構成危險作出關聯。另一方面,男性則對於服藥治療思覺失調較有認識:對比2009年,在2014年較少男性認為思覺失調可以無須服藥也能痊癒。
但是,公眾對於思覺失調患者的態度和歧視未有明顯改變。比較2009年和2014年,相同比例的參加者反映大多數僱主會先考慮非思覺失調人士的申請,才考慮思覺失調患者(約86%)。同樣比例的參加者認為大多數人輕視思覺失調患者(約52%)和不尊重其意見(約70%)。在2014年,更大比例的參加者(69.4%)認為大多數人都不會與思覺失調患者約會。
結論和建議
這次對於思覺失調的全港性公眾意識調查結果表明,除了向公眾灌輸相關知識外,日後需進行更多考慮不同人士和組別的需要的公眾教育,著重改變對思覺失調患者的定型。同時亦應與傳媒合作,減低由負面新聞報導所產生的污名效應。
賽馬會思覺健康計劃
賽馬會思覺健康計劃(JCEP)是香港大學一個為期五年的思覺失調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並於2009年展開。這個獲港元6,882萬資助的計劃包括為1,000名早期思覺失調患者提供介入服務,研究及公眾教育。其他公眾教育活動包括:圖書館及學校的公眾健康講座,為前線人員而設的把關者訓練,以及在火車站、屋苑和高等教育機構的公眾展覽。
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其徵狀包括幻覺、妄想、思想及言語紊亂。思覺失調的成因有很多,全球數字指出100個人當中大概有2至3個會出現持續的思覺失調症狀。其徵狀因為腦部化學物(神經傳遞介質)的失衡所引起。受影響的患者往往表現溫和,出現怪異行為的情況並不常見。
如欲瀏覽新聞圖片及簡報,請登入以下網址:
http://www.med.hku.hk/v1/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s/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於2009年展開了對思覺失調的第一個全港性公共意識調查,並在2014年進行追踪調查。結果發現在過去5年間,市民雖然對於思覺失調的認識增加,誤解減少,但是對於思覺失調患者的態度及歧視卻沒有顯著改善。(左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系主任及臨床教授陳友凱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喆燁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