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上一頁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香港居民語言應用、語言能力及語言態度」研究結果
2015年08月24日
「香港居民語言應用、語言能力及語言態度」研究是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資助,由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研究內容包括(一)2014年8月至 2015年1月期間進行全港性語言調查;及(二)根據香港特區政府2011年人口普查中與語言有關的數據作詳細分析。研究結果有助更全面地理解香港社會的語言學習模式、語言使用和語言多樣化情況。
研究結果重點包括:
- 確認廣東話仍然是香港許多場合中口頭溝通的主要語言;
- 強而有力的證據顯示,香港社會日漸三語化,而絕大多數的年輕人表示對全部三種香港主要使用口語有所認識;
- 數據顯示英語仍是職場上的重要語言,尤其是書面溝通方面;
- 結果顯示至少有27種主要或少數族群語言正在香港使用,突顯香港社會在語言使用方面的多樣性;
- 語言地圖顯示不同語言的使用者群體不均勻地分佈在香港各地方;
- 幾乎所有年輕的南亞語系的香港市民能操英語,其中不少還能操廣東話。相反,許多較年長的南亞語系人士既不懂講廣東話,亦不會講普通話或英語。
政策建議:
- 香港特區政府應繼續在香港推行其既定的「兩文三語」政策;一方面透過英語和普通話與內地及世界各地聯繫,維持經濟利益;另一方面透過維持粤語優勢,令社會和文化發展能夠繼續得益。
- 政府可探索如何更有效地通過香港的教育系統,提升高階口頭和書寫英語的水平,以及推廣簡體中文書寫。本報告中有證據顯示,對這三類語文變體的熟練程度能達到高階表現者的估計數目明顯偏低 ── 雖然三語在香港的應用越趨普及,但能達至高階應用水平人士的數目仍比較少。這有礙商業及政府在執行層面上所需要的高層次溝通。
- 政府可考慮制定涵蓋繁體和簡體字讀寫能力的「雙語文能力」框架 ── 儘管簡體字在全國性溝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現時本港社會對簡體字的熟練程度相對較低。另外,應保持繁體字在保存香港文化方面極其重要的作用不變。
- 政府需加倍努力為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人士,例如南亞語系人士和移民,提供適當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課程,讓這些居民能夠完全融入社會 ── 儘管很多年輕的南亞裔人士能講廣東話,但要提供足夠而適切的中文書寫教育給整個南亞裔社群,以及廣東話口語課程給較年長的南亞裔人士,仍然是一項嚴峻的挑戰。
- 政府需停止不準確地標籤在學的南亞語系居民為「非華語學生」(NCS),而應使用更準確及更少歧視味意的用詞 ── 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生(SLCS)。非華語學生(NCS)的講法極其誤導和含有潛在歧視成分,而「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生」(SLCS)不單在語言學上更為準確,而且不會做成歧視、排斥或帶來挫折感。
- 政府應要求所有由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在一般情況下應向公眾完全公開其研究結果。由中央政策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資助的研究及大部份由食物及衛生局資助的研究已採取此做法,但現時由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透過語文基金資助的語言研究項目卻沒有相同的安排。其他司法管轄區很早就認識到公共資助的研究是一項公益事業,需要有廣泛的宣傳及讓公眾接觸的途徑,以保證能最大程度地造福社會。
- 正如本報告中的語言地圖所顯示,少數族裔居民在不同的地區形成擁有不同生活特徵的獨特語言族群,這點應受到確認 ── 充分肯定少數族群文化和社會資本將有助鞏固香港作為中國領先的金融服務中心、宜居地方及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
- 未來進行人口普查時,應收集有關香港特別行政區所有口頭及書寫語文的使用數據 ── 只有當香港特區政府羅列這些語言完整的記錄,我們才能完整地記錄香港的多樣語言環境,並顯示它與倫敦引以自豪的多樣語言環境相較之下有何競爭力。
- 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應充分珍視社會上同時使用多種語言的環境,並視它為寶貴資源而非問題。原因是多樣語言和多元文化的環境代表香港的重要價值,並有助香港建立區域和全球優勢。
如有任何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林先生; 電話: 3917 1600; 電郵: chiutclam@ssrc.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