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帶領急症醫學走進社區港大醫科生教授外傭替長者急救的知識
2015年08月23日
院前心搏停止是全球其中一個重要致命原因。本地一項研究指出,心搏停止平均病發年齡為71.5歲,當中66%在家病發。研究指出,如有旁人施行心外壓,可有效提高存活率。然而旁人願意施行心外壓的機會只有15%,而院前心搏停止的整體存活率更只有約1.5%,大大落後於其他已發展國家。由此可見我們絕對有必要提昇大眾對施行急救及心外壓的知識。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急症醫學部聯同四年級醫學生今天(8月23日)在港大百週年校園舉辦急救講座及實踐工作坊,以增加外傭對心外壓及哽塞急救法的知識。兩節講座內容根據最新指引設計,活動吸引超過300名外傭參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急症醫學部臨床助理教授樊潔玲醫生指:「拯救院前心搏停止病人的關鍵在於進行心外壓。否則,病人的生存機會將逐分鐘減少7-10%。旁人如能即時施行心外壓,能把病人的生存機會增加兩倍甚至三倍。我們會集中教授容易掌握的心外壓技巧,希望藉此拯救更多心搏停止的病人。」
菲律賓駐港總領事嘉謹女士對此舉表示歡迎。她表示:「此類活動有助外傭裝備自己,因此我們鼓勵她們積極參與,希望她們能在本港或者她們的家鄉菲律賓,作出貢獻。她亦同時感謝香港大學促成是次活動。」
活動期間,醫學生教授外傭簡單而有效的心外壓技巧,及於長者身上較常發生的哽塞處理方法。如何快速而有效地移除哽塞物亦是基本急救知識的重要一環。
是次講座及實踐工作坊由醫學生組成的急症醫學興趣小組籌辨,李嘉誠醫學院急症醫學部主領,及香港大學同行計劃贊助。
關於院前心搏停止
長者的院前心搏停止多在家裡發生,如沒有在4至6分鐘內進行急救,死亡率會大大提高。美國心臟協會及不同研究指出單純進行心外壓的存活率與進行心肺復甦術(心外壓加人工呼吸)的存活率相約。因此進行單純心外壓適合一般對人工呼吸抗拒的社會大眾,同時亦能提高旁人施行急救的機會。
關於急症醫學部及急症醫學興趣小組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急症醫學部於今年五月成立,積極協助醫學生將急症醫學帶進社區。希望除了急症科醫生外,社會大眾亦能負起拯救生命的重任。因此一群四年級醫科生組成的急症醫學興趣小組積極籌備一連串的活動回應社會的需要。
關於香港大學同行計劃
於2012年,香港大學承蒙周大福慈善基金贊助港幣一千萬元,開展「香港大學同行計劃」。此計劃是一項為期四年,於南區推行以社區為本的社會資本發展項目,旨在建立一個以地區為本的社區網絡,協助社區人士累積社會資本,改善社會流動性。計劃強調南區各界人士互動協作,共享資源,達至互惠成效。港大師生將協助弱勢社群,長遠增強其自力更生的能力。計劃的最終目標是透過大學師生在社區攜手參與,建構一個可複製的社會資本發展模式。(網址:http://wp.cedars.hku.hk/web/way/zh/2013/10/07/the-way-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