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未來全球健康風險框架委員會報告建議」亞洲區發佈會暨研討會
各國攜手呼籲共同預防及對抗疫症
2016年03月13日
為應對大型傳染病於世界各地大規模爆發的風險,美國國家醫學院「未來全球健康風險框架委員會」發表報告,呼籲各地政府及組織每年應投放45億美元,以加強各國的公共衞生系統、改善全球應變協調能力,以及加快科技研發工作。有份參與撰寫報告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指:「過去香港和亞洲鄰近地方也經歷了幾場傳染病疫症:沙士、H1N1、H3N2、H7N9等等;至近期的季節流感肆虐,公私營醫療服務在龐大需求下爆滿,揭示了全球對流行病的防禦能力可謂不堪一擊。藉著今日這個盛會,讓我們集思廣益,反思各社會層面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共同抗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聯同香港大學醫學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美國國家醫學院及智經研究中心於今天(2016年3月13日)在香港大學舉辦「未來全球健康風險框架委員會報告建議」亞洲區發佈會暨研討會,並於亞洲區首次發表委員會報告。
對抗傳染病從三方面入手
委員會主席冼博德先生概述報告建議時強調,預防傳染病大流行及相關應變措施不僅關乎人類健康,而且是國家安全及穩定全球經濟的先決條件。他特別提到:「委員會認為對抗傳染病必須從三方面入手:提升各國的國家衞生系統,在履行《國際衞生條例》所列明的國際法律責任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公共衞生保護能力、基礎設施及保持透明公開的政策;由世界衞生組織帶頭成立專責緊急準備工作和應變措施中心,指揮和協調疾病大流行的準備工作和應變措施;以及在2016年加快推行各類防控傳染病的醫療產品研發項目。」
每年投放約45億美元加強預防、偵察及準備工作
委員會國際監督小組成員及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陳祝全教授在會上強調:「一直以來,很多人都忽視傳染病對全球安全的影響。很少事情會像傳染病般,如此危害人類的生命和福祉;相比於其對人類的天然災害,我們並沒有相應地投放資源去對抗傳染病疫症。委員會建議,經歷多次全球大規模傳染病大流行,我們須立即正視這一直備受忽略的層面。」他續道:「委員會建議每年投放約45億美元,即平均每人0.65美元,加強預防、偵察及準備工作。」
未來全球健康風險框架委員會
美國國家醫學院院長曹文凱教授闡述了「未來全球健康風險框架委員會報告」的由來,並衷心感謝多位來自亞洲其他國家,如印度、印尼、韓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政府及學界代表的踴躍參與、交流抗疫經驗,足證是次活動對全球及亞太地區的公共衞生工作和發展的重要意義。美國國家醫學院於2015年成立「未來全球健康風險框架委員會」,以應對近年非典型肺炎、 H1N1、伊波拉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及其他新興傳染病大規模爆發;獨立委員會成員包括17名來自不同國家的經濟財務、政策管治、科技研發、衞生系統和社會科學等方面專家,委員會成立目的是制訂適用於全球各國的建議方案,以識別和減少流行性傳染病對全球人口帶來的威脅。研究期間,委員會在非洲、亞洲、歐洲及北美洲共舉行了11個公眾研討會,向超過25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及持份者收集意見。而委員會將會考慮陸續於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的春季會議以及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上發表報告,開展連串國際性活動。
亞洲區發佈會暨研討會講者及嘉賓
是次研討會的講者皆為國際知名學者及資深研究員,包括:委員會國際監督小組主席、美國國家醫學院院長及香港大學第195屆學位頒授典禮名譽科學博士學位領受人曹文凱博士、委員會委員及世界衞生組織公共衞生法律與人權合作中心總監Lawrence Gostin教授、委員會主席及渣打集團有限公司前行政總裁冼博德先生、委員會國際監督小組成員及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陳祝全教授、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教授及委員會委員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出席研討會的還有許多嘉賓,包括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陳肇始教授、衞生署署長陳漢儀醫生及衞生防護中心總監梁挺雄醫生。
關於美國國家醫學院
美國國家醫學院前身為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於1970年成立,是獨立於美國政府的機構,成員包括來自健康與醫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行為科學等不同領域且成就傑出的專業人士。美國國家醫學院與國家科學院和國家工程院皆扮演類似的角色,向美國政府及國際社會提供多方面的建議。美國國家醫學院積極在美國當地推行倡議計劃和推行其他全球性相關計劃,探討健康、醫學及相關政策的重大議題,驅使各個界別積極採取相應的行動。美國國家醫學院與其他學院、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所,以及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轄下的其他分支部門緊密合作。除此之外,美國國家醫學院亦頒發獎助金、獎學金及獎項;舉辦工作坊、專家會議和專題研討會;以及推行擴展學術研究的計劃。醫學院還出版專家評論和論文評論系列《Perspectives》。
關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於2014年10月獲世界衞生組織委任為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是港大第一所獲世衞委任為合作中心的學術部門。港大公共衞生學院在公共衞生教育及科研方面有多年經驗,成就卓越。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的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在國際間舉足輕重,對改善本地和全球個人及人口健康有非常重大的貢獻。此外,港大公共衞生學院乃頂尖的科研和教學中心,對流行性感冒及其他新興病毒的教育工作不遺餘力之餘,亦致力於與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的控制、控煙、空氣污染、心理腫瘤學、行為科學、生命歷程流行病學、醫療經濟效益、醫療服務規劃及管理等有關的研究工作,當中不少研究更獲本地、國內以至國際組織(如世界衞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同,納入其公共衞生政策當中。
關於香港大學醫學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
醫學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是由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及李嘉誠醫學院共同創立。生物醫學法律、生物倫理、生物醫學研究的政策和監管,以及配合精準醫學、再生醫學、轉化醫學等醫療科技最新發展的應對工作之政策和監管皆日新月異,研究中心的成立宗旨,是希望能發展及推動與上述領域有關的跨學科研究工作。鑑於在進行全球性或大型國際性合作計劃時,從事基因和人類組織研究工作的研究員或會共用基因數據、個人資料和生物材料,研究中心亦針對這個情況,探討監管及政策方面的應對方式。研究中心亦研究各國在面對新興全球性感染個案時應採取的應變措施,以及就本港的善終服務,研究合乎法律、倫理和社會規範的應對方式。中心將透過港大法律學院,在2017/18年度開辦醫學法律及倫理法律碩士學位課程,為香港培育更多從事生物醫學法律及生物倫理的專業人士和學者。
關於智經研究中心
智經研究中心是於2006年3月成立的獨立民間智庫,主要探討本港長遠競爭力和社會民生等重大課題。智經希望透過相關政策研究及時事評論,剖析影響香港整體和長遠發展的主要因素及條件,並提出具策略性及前瞻性的政策建議。智經的研究範疇涵蓋三方面:(一)區域宏觀經濟發展,尤其是香港與中國內地的經濟融合,以及珠三角地區的競爭優勢(二)經濟與營商環境,尤其是吸引商務、人才及資金流的措施,藉此研究提升香港長遠競爭力的條件及政策;(三)社會環境,特別是對環保、教育、勞工、移民、交通、醫療衞生、社會保障、城市規劃、土地及房屋等措施的探討,以維持香港的經濟優勢。智經匯聚各領域的人材,以理性的態度提出具策略性及前瞻性的政策建議,為香港整體和長遠發展出謀獻策。
如欲瀏覽新聞圖片,請登入以下網址:http://www.med.hku.hk/v1/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