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港大恐龍學者發現新品種擁有飛行相關羽毛的似鳥恐龍 –
滕氏嘉年華龍
2017年05月07日
由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文嘉棋博士共同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最近在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一種新品種的似鳥恐龍 ─ 滕氏嘉年華龍(Jianianhualong tengi)。
滕氏嘉年華龍 屬傷齒龍類恐龍。傷齒龍類的恐龍是似鳥恐龍,與馳龍類(迅猛龍及其同類)同是鳥類最近的近親。
「傷齒龍類與馳龍類恐龍都是似鳥恐龍,與鳥類有著最近的共同祖先,正如人類與黑猩猩及倭黑猩猩有著最近的共同祖先一樣。」文嘉棋博士解釋說。
滕氏嘉年華龍 身長一米,重約2.5公斤,外形像一隻長尾雞,生活在大約1.25億年前的溫帶環境中。滕氏嘉年華龍 在中國東北遼寧省的白菜溝被發現。白菜溝是熱河生物群化石的挖掘點,是世界知名的帶羽毛恐龍曾經棲息的古生態系統。
滕氏嘉年華龍 的前肢、後肢和尾部均長有大型羽毛。尾部的羽毛有類似葉狀的排列,與具重要指標性的早期長尾鳥類 — 始祖鳥(Archaeopteryx)十分類似,顯示這特徵在早期鳥類和與其關係密切的似鳥恐龍中相對普遍。
文嘉棋博士指出今次發現的重要之處,在於滕氏嘉年華龍 擁有不對稱的羽毛結構。不對稱的羽毛結構與鳥類具備飛行能力有密切關係。滕氏嘉年華龍 尾部羽毛的羽片呈現不對稱結構 ― 羽軸其中一側的羽片比另一邊的更寬闊,和現存鳥類和「四翼」滑翔馳龍類恐龍小盜龍(Microraptor)(生活於1.2億年前)的羽毛一樣。
文嘉棋博士說:「我們的報告指出滕氏嘉年華龍 尾部羽毛有著不對稱結構的特點,是首次在傷齒龍類似鳥恐龍中,發現具有與空氣動力學相關羽毛結構的物種。」
不過,文嘉棋博士認爲目前仍然不能下結論滕氏嘉年華龍 是否具備飛行能力。他解釋說:「不對稱羽毛與空氣動力學有關,鳥類具備飛行能力,部分源於牠們具有不對稱羽毛結構。但也有長著不對稱羽毛卻缺乏飛行能力的現代鳥類。所以,我們無法說滕氏嘉年華龍 單具有這種羽毛便能滑翔或飛行。然而,由於不對稱羽毛在空氣動力學中有助於飛行,這些羽毛對於滕氏嘉年華龍 的活動有利,不論是在地面或在空中(滑翔或飛)。因此,今次研究是重建不對稱羽毛的早期演化和作用的一大邁進。」
「從今次的研究,我們得知傷齒龍類和馳龍類恐龍以及鳥類,都有不對稱羽毛的代表物種。我們在鳥類和這些似鳥恐龍的最近共同祖先中,重建了這種羽毛。這發現把不對稱羽毛的最早出現記錄,推前至至少1.6億年或以前,因爲共同祖先的出現,必定早於在牠們演化的後代類群。」文嘉棋博士補充說。
此外,研究又發現,滕氏嘉年華龍 代表了傷齒龍類演化中一個重要的過渡形態。透過比較其他傷齒龍類恐龍,文博士與研究夥伴發現,滕氏嘉年華龍 和巨齒曲鼻龍(Sinusonasus magnodens)(另一種傷齒龍類恐龍)都經歷過模塊式演化,即身體骨骼的某些部分可以獨立演化,而不影響身體其他部分。例如,滕氏嘉年華龍 的前肢和腰部比較接近原始的傷齒龍類,而牠的頭骨和後肢則更類似於後期的傷齒龍類。這些新資訊顯示較細的恐龍類群也經歷過模塊式演化,有助科學家瞭解這些動物和牠們的鳥類近親如何演化。
滕氏嘉年華龍 收藏於中國遼寧省的大連星海博物館,牠的種名「滕氏」以博物館館長滕芳芳命名,感謝她妥善保存了這件獨特的標本供日後的科學研究。今次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包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教授、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Philip Currie教授和香港大學的文嘉棋博士。
今年二月,文嘉棋博士聯同合作夥伴於《自然通訊》發表利用激光誘導螢光技術,重塑一隻帶羽毛恐龍首個詳細的身體輪廓,是首次有古生物學家根據恐龍的骨肉軟組織準確重塑其輪廓外貌。
由文嘉棋博士和徐星教授授課的港大免費線上課程「恐龍的生態系統」,正公開授課。更多有關恐龍和線上課程的詳情,可瀏覽:https://www.edx.org/course/dinosaur-ecosystems-hkux-dinox。
有關研究請參考《自然通訊》: http://dx.doi.org/10.1038/NCOMMS14972
照片下載及解説: http://www.scifac.hku.hk/news/media?page=1
傳媒查詢,可聯絡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文嘉琪博士,由於文博士目前不在香港,請盡量以電郵聯絡(電郵: mpittman@hku.hk/ 電話: 34 603 330 627/ 852 3917 7840) 或香港大學理學院陳詩迪小姐(電話: +852 3917 5286; 電郵: cindycst@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