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共同領導研究揭示
白蟻或可減輕熱林雨林乾旱中的影響
2019年01月15日
白蟻被公認為最具破壞力的有害昆蟲之一,但世界現存的約3,000種白蟻中,只有其中百分之四的品種會對人類造成危害;其餘的品種在生態系統中有不少擔當著重要的角色。最近一項由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Louise Ashton博士、利物浦大學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共同領導的研究揭示,白蟻其實有助減輕因氣候變化造成乾旱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研究結果刊載於剛出版的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並被揀選撰寫為封面故事。
白蟻在熱帶生態系統中非常普遍,是少數能分解植物細胞壁的生物之一。活動時,牠們在地面建造一層臨時的屏障,以遮蔽及保護其在雨林中,甚至是乾旱時期四圍走動。白蟻被認為在分解枯枝落葉和保持土壤水分等土壤過程中十分重要,但由於其種類數量繁多,很難控制壓抑牠們的活動,所以要實驗性地區分和量化不同種類的白蟻在土壤裏的不同活動並不容易,也難以科學化的分析不同的白蟻在熱帶雨林中貢獻的多寡。研究團隊利用嶄新的方式 , 用廁紙作誘餌以清除不同的白蟻群落,克服了這困難後,他們可定期監測不同白蟻群落的活動情況,定量研究牠們在熱帶雨林中的作用。
這項大規模的對照實驗,於2015年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熱帶雨林乾旱現象發生時展開,並在2016年旱季結束後進行了相同的對照實驗,這樣研究團隊不僅能了解白蟻在熱帶雨林中的作用,同時也能驗證乾旱情況如何影響白蟻的活動以及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影響。
研究團隊成員包括港大生物科學學院的Louise Ashton 博士、利物浦大學的Hannah Griffiths博士和Kate Parr教授,以及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Paul Eggleton博士和西澳大學的Theo Evans博士。他們在位於婆羅洲馬來西亞的馬廖盆地熱帶雨林中,設立了4個80米乘 80米的樣方用作去除其中的白蟻,又設立了4個同樣大小的樣方保留當中的白蟻作為對照組。
研究人員發現,白蟻在乾旱時期數量遞增,而非乾旱期則會減少數量。 與非乾旱期相比,乾旱期間白蟻數量愈多,其分解落葉和增加養分的能力就愈高,致使土壤水分亦增加促使幼苗成長。
共同第一作者、港大的Louise Ashton 博士表示:「除了在原始的熱帶雨林,白蟻在受到人類干擾的森林以至農田生態系統中都能夠提供非常重要的生態服務,如果白蟻的群種減少,這些生態系統會更容易受到乾旱的影響。」
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利物浦大學的Hannah Griffiths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重要之處在於我們發現即使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也能夠通過一定的生態學機制保持穩定。」
同樣來自利物浦大學的Kate Parr教授則說:「儘管對嚴重的乾旱如何影響熱帶雨林中的植物早有研究,我們的研究卻是第一個證明白蟻能夠幫助雨林度過乾旱的實例。白蟻雖小,但能夠減輕氣候變化對熱帶生態系統帶來的不利影響。」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Paul Eggleton博士亦補充道:「科學家直到最近才意識到無脊椎動物(尤其像白蟻這樣的社會性昆蟲)對生態系統起著重要的作用 — 白蟻和螞蟻可能才是真正『 掌管地球的物種』 。」
「在很多人印象裏,白蟻是危害房屋和農作物的害蟲,然而我們的研究證實了白蟻在減緩熱帶雨林乾旱時發揮的重要作用。考慮到帶來乾旱的厄爾尼諾現象隨著氣候變化會愈加頻繁,白蟻在維持乾旱時枯枝落葉分解、保持土壤水分、營養循環和幫助種子萌發中的作用可能會更加重要,而這些益處可能在其他生態系統包括農田中同樣存在。我們希望未來能開展更多研究,探索白蟻在其它生態系統種種的作用。」
相關文章連結: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3/6423/174 (DOI: 10.1126/science.aau9565)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Ashton博士和其於港大設立的「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變化實驗室」,可瀏覽以下網址: http://louiseashton.net/
傳媒如有查詢,請聯絡港大理學院高級傳訊經理陳詩迪女士 (電話: 3917 5286/ 67030212; 電郵: cindycst@hku.hk) 或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Louise Ashton博士 (電郵:lashton@hk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