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腫瘤來源的胞外囊泡加速肝癌轉移。這項嶄新發現為肝癌治療提供了新的生物指標及治療方向。相關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權威跨領域科學期刊《尖端科學》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研究背景
肝癌是全球最常見的腫瘤病患之一,每年有超過84萬個新症,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尤其普遍。每年香港新增約1,800肝癌病例,而每年因肝癌死亡的數目更高達1,500人。全港約8%人口是乙肝病毒(HBV)帶菌者,而80%肝癌病人都與HBV感染有關。肝癌的高死亡率基於缺乏早期診斷手段,以及癌細胞極易轉移和復發。多數晚期確診者已經錯失手術治療的黃金機會,餘下治療方法也十分有限。有見及此,研究重點應著重於尋找早期診斷的生物指標以及探索新的治療方法。
研究發現
研究團隊通過小鼠模型,發現肝癌細胞來源的胞外囊泡(EVs)加促了腫瘤的生長和向肺部轉移。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EVs中的nidogen 1(NID1)對於EVs加促腫瘤生長及轉移的作用至關重要。從功能上來說,EV-NID1能增生血管,並激活成纖維細胞,分泌出腫瘤壞死因子受體1(TNFR1),令到腫瘤細胞在肺部定植。此外,EV-NID1還會加劇腫瘤細胞的增殖、轉移和侵襲性。抑制EV-NID1的表達可大幅度減低EVs加促腫瘤生長及轉移的作用。在小鼠實驗中,利用抗TNFR1抗體可以有效地減輕肝癌EVs誘導的腫瘤肺部轉移。而在臨床觀察中,肝癌病人血清EV-NID1和TNFR1的含量都較正常對照組為高。
領導這項研究的病理學系副教授任蕙蘋博士表示:「是次研究結果首度在肝癌病人的胞外囊泡中找到了NID1,並證實EV-NID1在加促肝癌發展和轉移至肺部的一個未知功能。我們希望靠堵截腫瘤細胞來源胞外囊泡的傳送及其信號通道,為未來肝癌治療提供一種新選擇和方法。」
研究意義
該研究之發現對於肝癌的臨床治療具重要意義。首先,團隊鑑定了肝癌的始動分子,為設計新療法立下根基。其次,在肝癌病人的樣本中,發現其血清EV-NID1和TNFR1的表達水平與其腫瘤分期正向相關,說明了這兩個分子有望作為肝癌早期診斷的非侵入型生物指標。最後,該研究提供了治療肝癌的新方向,通過標靶腫瘤性的EVs及其介導的通路,為肝癌病人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關於研究團隊
這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副教授任蕙蘋博士領導。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毛曉雯博士和鄭思強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並由研究助理楊樂心小姐和鄺文諾先生協助。其他參與研究的包括香港大學化學系質譜設備經理馮依文博士;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和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鍾亦琛博士;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助理教授王嘉豪博士、臨床助理教授麥龍兒醫生、臨床副教授何重文醫生,以及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內科)、副系主任袁孟峰教授;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前副教授彭希文博士,以及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首席臨床講師王碧醫生。合作機構包括香港理工大學、伊利沙伯醫院和廣州南方醫科大學。
該項研究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資助(#17117519)。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電郵︰medmedia@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