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微生物學系和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與清華大學以及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團隊合作完成了一項研究,旨在闡明注射中和抗體或表達刺突蛋白的核酸疫苗,能否完全預防敘利亞倉鼠的鼻腔組織被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所感染。研究證實,不論是注射中和抗體或是疫苗,均不能完全預防實驗動物的鼻腔組織被新型冠狀病毒所感染。由此,新型冠狀病毒對鼻腔組織的超強感染力,或能協助病毒逃過宿主體內中和抗體發揮作用的機制。有關研究成果近日已於國際著名期刊《細胞 宿主與微生物》(Cell Host & Microbe)上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目前已經在全球造成超過1.11億人的感染和248萬人的死亡,但是關於注射抗體或注射疫苗能否實現完全保護,或阻斷疾病傳播至今仍不明確。研究人員在是項研究中,於倉鼠體內測試了三種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強力中和抗體的有效性。這三種抗體都可以強力抑制病毒的受體結合域(RBD)與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受體的結合,從而阻止病毒感染。在通過鼻腔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倉鼠中,無論是預防性的於腹腔或鼻腔注射中和抗體,還是在肌肉注射核酸疫苗,均能夠顯著降低倉鼠肺部的感染,但卻不能顯著減少鼻腔內病毒感染。此外,儘管受病毒感染的倉鼠在接受中和抗體治療後,其肺部的病毒複製顯著被抑制,肺部損傷亦明顯減少,然而在感染後的一至三天內,接受治療的倉鼠鼻腔內仍存有大量病毒。研究結果顯示,注射中和抗體可以抑制肺部的病毒複製並減少肺部損傷,但是鼻腔仍會有大量病毒,或因此逃過抗體的中和,導致個體保護力不足而散播病毒或造成二次感染。
是次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袁國勇教授指出:「雖然在疫苗接種後或抗體治療後,血清裡會存在高滴度中和抗體,然而這並不能完全保證上呼吸道免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大眾需要清楚意識到這一點,並緊記即使在接種疫苗後,仍需要保持戴口罩和清潔雙手的習慣,才能有效阻止病毒傳播。」
領導是次研究的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兼愛滋病研究所所長陳志偉教授解釋:「多種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已經獲批准緊急使用,但是針對無症狀的病毒感染,接種疫苗後的預防效果仍不理想。研究結果發現,病毒在鼻腔內大量複製的能力,超越了為了預防或治療目的所注射的中和抗體,或由疫苗誘導中和抗體所提供的保護能力,這不僅解釋了無法完全預防無症狀感染的原理,同時也揭示了研發一款針對鼻腔黏膜的疫苗的重要性。」
關於研究團隊
研究團隊包括港大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博士生周冬燕、周標和李爽、博士後研究員周潤宏博士、研究助理教授劉利博士、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福和醫生及清華大學博士生單思思,這幾位同為此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兼愛滋病研究所所長陳志偉教授、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袁國勇教授領導,並與微生物學系系主任兼臨床副教授杜啟泓醫生、清華大學張林琦教授以及哥倫比亞大學何大一教授合作進行。
是項研究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協作研究金(C7156-20G to ZC)、香港特別行政區食物及衞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COVID190123)、香港大學發展基金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配對基金(經香港大學撥予愛滋病研究所)、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以及希望之友教育基金等慷慨捐贈者的資助。
關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成立於2007年,長期在愛滋病毒及愛滋病教育和研究方面作出傑出貢獻。目前,港大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正為生物醫學學士學位課程中的「感染與免疫」課程提供教學工作,亦主持領導由香港研究資助局資助的主題研究計劃《HIV-1疫苗和治癒研究》。港大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透過其研究和宣傳,在改善愛滋病群體和個人健康,以助抵抗愛滋病方面作出重要貢獻,這些貢獻令該研究所於2019年度分別獲得香港大學大學層面的「卓越知識交流獎」及李嘉誠醫學院層面的「知識交流獎」兩項獎項。
為促進知識交流,港大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可通過以下連結瀏覽:https://www.med.hku.hk/aidsinst/。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電郵︰medmedia@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