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地理學者與國際專家團隊全球首次研究
中國內陸水體過去30多年CO2溫室氣體排放量和變化
2021年04月12日
陸地生態系統通過光合作用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轉換為生物有機質,從而固定在陸地生態系統裏(碳匯),是減少大氣系統中CO2濃度的重要途徑。然而,被陸地生態系統吸收而固定下來的大氣CO2,有相當一部分將因為土壤侵蝕和農業土地利用、森林砍伐、過度放牧等人類活動而流失進入內陸水體中。這些進入內陸水體的有機質又有相當一部分會被氧化分解而轉化為CO2,最後經內陸水體排放重新進入大氣中去。在如何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暖化的討論中,內陸水體排放CO2對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匯的能力的反作用,一直被忽略,全球的總碳排放量因而一直被低估。
近年的研究發現,內陸水體在遷移過程中,尤其是當河流流動時,會分解轉化大量源於陸地生態系統的有機質,釋放出大量的CO2令大氣溫室氣體的濃度增加。近年全球包括美國等國家或區域,在內陸水體CO2排放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然而仍然未有一個全面完整的估算。
由香港大學(港大)地理系的冉立山博士牽頭,聯合來自內地、美國、瑞士、澳大利亞和德國的科學家,首次系統性地評估了中國內陸水體CO2溫室氣體排放通量,比較了中國在1980年代和2010年代,即國内環境及社會經濟發生劇烈變化前後兩段時期,內陸水體的CO2溫室氣體排放通量,研究結果剛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
中國的陸地面積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約百分之七,其内陸水體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庫等對全球碳循環及大氣溫室氣體排放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團隊收集了1980年代遍佈全國1,709個採樣點的水化學數據,以及2010年代在全國1,064個地點進行的採樣數據,包括珠三角和長江流域,黃淮海、東北、西北和青藏高原等地的河流,湖泊和水庫。團隊分析了近二十萬個樣本數據,結合衛星遙感技術,計算水體的表面面積,再通過水體溶解CO2濃度及水 - 氣界面的CO2氣體交換速率估算水體的CO2溫室氣體排放量。
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內陸水體的CO2溫室氣體排放量,在過去的30年間下降了29%,從1980年代每年1.38±0.31億噸的碳排放總量,降低至2010年代的0.98 ± 0.19億噸碳/年(表一)。
其中河流是CO2排放的主要來源,佔總排放量的88 - 93%。2010年代中國内陸河流的每年碳排放量已降低至0.858 ± 0.194億噸,與美國河流的碳排放量(0.97億噸碳/年)相約(注釋一),是非洲河流的碳排放量每年2.7 至3.7 億噸的三分一 (注釋二)。
論文第一作者港大地理系冉立山博士指出,中國内陸水體的碳排放量減少,與過去30年内地增加水庫建設,减少了其CO2排放量有關。他説:「自19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蓬勃發展的經濟刺激了對能源、糧食和用水的需求,國内共新修了約15,000個水庫,水庫的蓄水量也增加了一倍以上。持續的水庫建設讓原本自由流動的河流在修建水庫後,表現出類似於湖泊的特性,如水流流速減小、水體透明度增強、水生植物更易生長,從而大大減少了CO2溫室氣體的排放。」
研究的另一重要成果,是精確估算了中國內陸水體的水面積變化。團隊採用高精度衛星影像,結合歷史數據資料,對內陸水體面積進行了重新估算。結果顯示,從1980年代至2010年代,國内河流面積總體下降了8.1% - 10.4%,而湖泊和水庫的面積則增加了13.1%(表二)。互相抵銷下,中國內陸水體在期間的總面積增加了大約8,600 平方公里(約6%)。
而當内陸水體的整體碳排放量呈下降趨勢,只有青藏高原地區的水體CO2排放在這30年間呈現上升趨勢,其中河流和湖泊的CO2排放量分別增加18%和81%,估計是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冰川融化令水量增加,和降雨量增加有關。青藏高原地區的河流水面積,期間分別在旱季和雨季,增加了8.5%和2.5%。
「研究結果亦表明,儘管內陸水體有著重要的碳匯功能,但其排放的CO2同時也是大氣溫室氣體的重要來源。如考慮1980年代中國內陸水體排放的CO2量,則中國同期的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的結果將減少24%至59%。自1980年代初開始實施全國性的生態恢復計劃,國内陸地生態系統在2010年代得到全面改善,其碳匯功能顯著增強。然而,即使如此,如考慮2010年代全國內陸水體排放的CO2量,也將抵消掉17%至 21%的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結果。」
冉博士認為,準確評估各國內陸水體CO2排放,不單有助理解全球碳循環的過程,也為氣候變化治理提供科學化的數據基礎,對於制定公平和有效的全球性減排策略非常重要。而將來針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平衡估算,應將經內陸水體排放而回到大氣系統中的CO2考慮在內。
「隨著我國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已深入人心,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內陸水體CO2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進一步降低,這將有助於我國於去年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的在2060年前實現全國碳中和的宏偉目標。」冉立山博士總結說。
相關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1926-6
注釋一: Butman, D., and P. A. Raymond. 2011. Significant efflux of carbon dioxide from streams and riv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ure Geoscience, 4, 839-842.
注釋二: Borges, A. V., F. Darchambeau, C. R. Teodoru, T. R. Marwick, F. Tamooh, N. Geeraert, F. O. Omengo, F. Guérin, T. Lambert, and C. Morana. 2015. Globally significant greenhouse-gas emissions from African inland waters, Nature Geoscience, 8, 637-642.
參考資料:
Lu F, et al. 2018. Effects of nation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0.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 4039-4044.
Raymond PA, et al. 2013.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inland waters. Nature 503, 355-359.
傳媒查詢,請聯絡港大傳訊及公共事務處高級經理(傳媒)尹慧筠(電話︰2859 2600;電郵:melwkwan@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