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童狗有話兒》研究結果
伴讀犬融入課程有助發展小學生的社交情緒能力
2021年06月17日
香港大學(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的研究團隊,就動物輔助人道教育,以及伴讀犬在促進小學生的認知及社交情緒能力的《童狗有話兒》研究,初步研究結果顯示,把伴讀犬融入課程,有助提升學童的認知能力和同理心,並有效改善他們的過度活躍行為。而即使在新冠疫情下課程透過網上進行,學童與伴讀犬作網上交流亦有效降低他們的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
動物輔助人道教育是香港教育的一個嶄新領域,即使在較先採用動物輔助教育的地方,業界對於如何訂定這模式的標準及實踐準則仍然未有共識。再者,香港人和犬隻的互動亦和其他地方有別。研究團隊採用實施科學(implementation science)的研究框架,透過嚴謹監察及評估課程的實施過程,探討如何有效地將這個首創以動物作為教學媒介的項目變得普及,並納入為人道教育的恆常手法。
《童狗有話兒》計劃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及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博士帶領的團隊開發,自2018年底開展以來,已有來自11所學校超過 1,200名小二及小三學生參與。
《童狗有話兒》課程分為六節,一般在一個學期內完成,內容涵蓋不同的社交情緒主題,例如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和想法、朋友相處之道、解決問題的方法、面對離別和失落等。除了教授課堂主題內容外,計劃的其中一個特點是在每節安排受訓的家犬進行「讀書給伴讀犬聽」的環節。這環節會輔以七本以真實犬隻經歷編撰的原創繪本作為教材,提升學童的學習興趣。因應2019 年起新冠疫情的發展,除了常規的課堂面授課程之外,《童狗有話兒》亦開發了網上版,在學校停課期間取代面授課堂教學。網課仍然以六節內容為基礎,因應學校的具體情況,團隊會將課程內容製作成可隨時播出的短片,或實時網上課堂,不變的是都有伴讀犬元素,陪伴學童在疫情期間學習和閱讀。
此外,團隊亦與學生、家長和教師進行了聚焦小組和個案研究,深入探討影響實施過程及成效的情境因素,審視各持份者在參與過程中對課程的反應及互動。團隊亦匯報了兩個對照量性研究的結果,分析學童完成面授課堂及網上課堂後,在認知及社交情緒能力方面的改變。
研究團隊透過聚焦小組及縱向個案研究審視《童狗有話兒》的成效及其機制,透過60次面談,搜集了共1,500分鐘的錄音資料進行分析。團隊邀請了九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童進行訪談,研究員會在一個學期內與這九位學童及其父母進行3次會面,亦訪問了他們的老師和參與《童狗有話兒》的領犬員,多方面了解他們的改變過程,並辨識影響他們發展社交情緒能力的正面情境因素及障礙。
結果顯示,在個人方面,受訪學童表示伴讀犬令他們更為自律,可以更容易管理自己憤怒的情緒,並加強對生命的關懷。在家庭層面,部份家長覺得無論在親子關係或孩子與兄弟姊妹的相處方面都有改善。受訪家長觀察到孩子變得更為他人著想,更願意照顧弟妹。學校方面,受訪老師認為計劃加強了學童的學習意欲,同學關係有所改善,課堂的學習氣氛亦較好。更重要的是,受訪老師認為這些轉變在其他班別亦會出現。研究結果反映計劃成效需要教學環境、學校和家庭之間互相配合。學校須致力營造一個互相尊重及支援充足的學習環境,加上正面的親子互動,才可持續計劃的成效。
參與的學生表示,和伴讀犬閱讀的環節可減低孤獨感,並能舒緩負面的情緒。一位學童說:「我喜歡《童狗有話兒》,因為有狗狗作伴。當狗狗看著我時,我覺得牠會保護我,感到沒有那麼孤單,比較開心。」
有家長表示,孩子自參與和伴讀犬閱讀的環節後,家庭關係也有改善。故事繪本提供機會加強孩子和家人的連繫,其中一位參加者的媽媽表示:「我的孩子原先和爸爸的關係欠佳,但自從他向爸爸閱讀《童狗有話兒》的繪本之後,關係似乎改善了。今年我送了兩本故事書給他作生日禮物,他甚至開始說故事給我和他爸爸聽。」
部份家長表示孩子能將課程知識學以致用,甚至可以幫她克服對犬隻的恐懼。「以往當我一見到狗的時候,我都會很害怕。現在我的女兒會教我應該如何與狗互動。我很高興她分享了這些資訊給我。同時我也覺得她比以前少發脾氣。」一位家長說。
學校老師表示,同學因為十分期待參與《童狗有話兒》,他們都表現得較為專注及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習更有動力,而且會在學校應用課堂所學到的社交情緒技巧。「他更熱衷學習了。他現在會更常舉手(回答我的問題)和少了欠交功課。即使他真的欠交功課,他也更常勇於承認(犯錯)。」一位老師說。
主要量性研究結果
面授課程
團隊在計劃的先導階段以序列混合設計進行進展性評估,透過對照試驗和聚焦小組,評估《童狗有話兒》的初步成效及運作,辨識其在施行過程中的障礙和有效策略。110位來自兩間學校的小三學童參與了先導計劃的研究。他們被學校安排分入四組;第一組:整班參與《童狗有話兒》面授課 (25人);第二組:整班參與生命教育課程 (25人);第三組:混合同一級不同班別的學童參與《童狗有話兒》面授課 (30人);第四組:混合同一級不同班別的學童參與課外活動 (30人)。這設定可以比較不同課程性質和實施方法對《童狗有話兒》效能的差異。
在四個組別中,只有第一組學童參與後在社交情緒能力方面有顯著進步,分別是:(1)認知能力 (平均值由20.6增加至23.4 (p = .02),反映學童的思考能力有進步,而且更願意學習新事物;(2)同理心 (平均分數由12.6增加至13.64 (p < .01),代表學童更願意從其他人的角度了解事物);(3)過度活躍行為 (平均分數由14.6下降至12.8 (p = .02),代表學童在完成課程後較為安定和專注。有關數據與海外研究同類型社交情緒課程的結果接近。是次結果更突顯計劃的實施方法是其中一個影響課程效能的因素。
網上課程
學校在疫情期間暫停面授課堂,很多學童的心理健康因外在的環境因素而有負面影響。為了研究《童狗有話兒》網上版的實施過程和成效,團隊採用個案對照研究方法比較參與網上版《童狗有話兒》的學童(介入組35人)和參與日常網上課堂的學童(對照組32人)的改變。所有學童和家長都完成了前測和後測問卷,結果顯示《童狗有話兒 》網上版有效減低學童的負面情緒,即焦慮、憤怒及過度活躍行為等。平均值由8.17減至6.40 (p < .01)。同時,學童的家長亦表示孩子的過度活躍行為有明顯改善,平均值由16.2 減至14.77 (p =.01)。對照組的改變則較介入組稍遜。結果顯示,在新冠疫情期間,《童狗有話兒》網上版可對學童因為公共衛生措施而可能出現的負面心理健康影響產生保護作用。
研究團隊在總結時重申,結合量性和質性研究的結果顯示,《童狗有話兒》作為本地首創的動物輔助人道教育項目,可以提升學童的社交情緒技巧及同理心,而這些成效在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上尤其顯著。團隊亦觀察到學童會跟從課程設計的建議,將繪本借回家閱讀給父母聽,亦會分享他們在課程中學到的技巧,親子關係因此得到改善。計劃成效令人鼓舞。再者,得到學校和老師的全力支持,得以去除環境過往對犬隻所造成的局限,締造對狗友善的空間。而計劃亦彌補了當前教育體系的一些不足之處,包括過分強調學業成績、低估社交情緒能力的重要性等。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實施科學的概念為團隊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契機,可按實證結果將《童狗有話兒》課程進一步推廣。此外,由於香港的特殊環境,大部份學童及其家人都甚少有機會接觸犬隻,本計劃採用的實施科學研究概念,著重在介入過程中進行嚴謹的監察步驟,這元素讓團隊能更有效地檢視在實際的情況下,如何保障伴讀犬及參與學童的安全及福祉。不過,值得留意的是,隨著引入動物作為教學媒介及參與社會服務的普及,或會吸引部份缺乏專業訓練及對動物福利認識不足的人士在自己的範疇引入動物作輔助,成為長遠發展動物輔助介入的隱憂。研究團隊和所有合作夥伴都相信「動物並非沒有生命的工具。」家長及專業人士,不應單單為了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購買或領養寵物,但忽略了我們也有責任保障動物的福祉,「歸根究底,所有生物,無論是人類與否,都活在同一地球,大家的身心健康都是環環相扣的。」
前瞻
研究團隊將於2021年6月19日(星期六)舉行網上研討會,題目是「動物輔助介入在香港及亞太地區的回顧與前瞻」,由領域内的知名學者Aubrey Fine教授作主題演講,介紹動物輔助介入服務在全球發展的現狀和對未來的展望。香港參與動物輔助介入的專業人士,包括來自亞洲動物基金、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學會、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協會及唐狗會的代表,將總結在本地社會服務加入動物參與的經驗,分享實踐智慧以及介紹研究成果。研討會並從「福利一體 」(One Welfare) 的角度提高公眾對動物福利的意識,及倡導動物輔助介入服務的可持續發展,詳情如下:
日期:2021年6月19日(星期六)
時間:上午9時30分至12時30分
Zoom連結:https://hku.zoom.us/j/96080923187?pwd=Z0RURXdaVTBPVmhNSHJYbjVrWjNGQT09
關於《童狗有話兒》
《童狗有話兒》為凱瑟克基金資助的青少年預防自殺及支援計劃的項目。研究團隊致力推動經周詳計劃的動物輔助介入手法、倡議保障受訓動物於動物輔助介入中的福祉,及推廣「福利一體」(One Welfare)的概念。「福利一體」指人類福利、動物福利及環境的可持續性是互相影響、環環相扣的一體單元。《童狗有話兒》希望曾參與課程的同學可以將在課堂學到的人文知識帶到家庭和社區,將「福利一體」的概念普及,讓香港得以持續發展。對《童狗有話兒》有興趣的朋友可瀏覽以下網頁: https://www.aai.socialwork.hku.hk/ 了解更多計劃詳情。
傳媒查詢:
有關《童狗有話兒》計劃詳情,請聯絡《童狗有話兒》計劃總監黃蔚澄副教授(電話:3917 5029/9819 0884;電郵﹕paulw@hku.hk),或項目主任喻慧敏博士(電話:3917 5013;電郵﹕yuwaiman@hku.hk)。有關傳媒查詢,請聯絡香港大學傳訊及公共事務處傳媒查詢,尹慧筠(電話:2859 2600;電郵:melwkwan@hku.hk)或石慧詩(電話:2857 8555;電郵:rsuffiad@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