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成爲粵港澳大灣區高科技發展創新中心面臨的障礙及改善建議
2021年11月18日
香港大學(港大)一個跨學科研究團隊,於去年12月至今年5月在珠江三角洲(珠三角)開展高新科技企業問卷調查和訪談,在深圳和東莞訪問了363家生物醫藥和智能裝備的內資,港資和其他外資企業。研究發現儘管香港擁有科技研究的優勢,珠三角在使用香港的高新科技、勞動力和生產性服務業上仍然存有若干障礙。
研究團隊由港大城市規劃與設計系城市研究與城市規劃中心葉嘉安講座教授領導,成員包括經管學院中國與全球發展研究所陶志剛教授、地理系林初昇講座教授、城市規劃與設計系城市研究與城市規劃中心劉行健副教授,以及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楊帆副教授。
研究背景
自1970年代末期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和珠三角的合作日趨緊密和高效。過去依賴市場力量驅動下取得成功的「前店後厰」區域合作模式,自2000年代以來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難以爲繼的態勢盡顯。一方面,珠三角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際化水平迅速提高,另一方面,香港作爲連接珠三角和世界橋樑的作用正在減弱。
珠三角的高新科技工業發展迅速,香港傳統四大支柱産業 - 金融服務業、旅游業、貿易和物流業,以及專業及生産性服務業,目前只有金融服務業和專業及生産性服務業在區内仍然保持競爭優勢。
香港現在擁有4所世界排名100強的大學和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相對而言,珠三角並沒有世界排名100強的大學,整個廣東省也僅有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在高新科技的研究有明顯的優勢,可在粵港澳大灣區發揮科技創新中心的角色。
雖然香港的高新科技研究在大灣區處於領先地位,但我們的高新科技是否被珠三角的高新科技産業所使用呢?
研究結果
一.珠三角近年已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外向、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模式,轉為高新科技産業模式發展,逐步發展出區域性近乎完整的高新科技發展體系和海內外混合的銷售市場。
二.內資企業主要使用珠三角和內地其他區域的服務和高新科技, 很少使用香港的服務和技術,主要由於香港的成本較高、與內地市場的需求脫節、對內地商業模式的滲透不足,不瞭解香港的生產性服務和高新科技,以及香港居民較低意願到珠三角就業和對內地情況和市場不熟悉等原因。
三.港資和其他外資企業很多也使用珠三角的服務和高新科技,但仍會使用香港的服務和高新科技,然而比重不高。使用香港服務的原因是能夠有效滿足服務需求和對國際市場與規則有較好的理解。使用香港高新科技的原因是能夠有效滿足技術需求、與國際標準對接以及相比內地科技有競爭優勢。
四. 僱用香港勞動力的主要是港資企業。接近90%參與調查的內資企業從未僱用過香港的勞動力。僱用香港勞動力的原因在於他們的國際視野和對國際規則的理解、有能力解決問題和敬業負責的工作態度。沒有僱用香港勞動力的原因在於高成本、低意願到內地工作以及不熟悉內地情況。
五.港資企業在珠三角使用香港的科技、勞動力和生産性服務業,主要源於香港總部母公司與珠三角公司的內部組織聯繫。
六.香港在推動珠三角高新科技産業發展的重要性正在減退,然而目前在市場拓展、國際化運營、企業融資和生産性服務業供給等方面仍然擁有優勢。
政策建議
基於該高新科技企業問卷調查和訪談,研究團隊對於促進香港成爲粵港澳大灣區高科技發展創新中心,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讓珠三角高新科技企業更好瞭解香港的高新科技
珠三角內資高新科技企業因為缺少與香港溝通交流的機會和管道,他們對香港具體的創新成果缺乏瞭解。因此,香港需要尋找多方渠道,讓更多珠三角的內資高新科技企業瞭解和接觸到香港高新科技的創新成果。
政策建議包括:1)鼓勵香港高新科技更好地對接內地市場需求和商業模式;2)通過在珠三角建立子公司或積極參與各類推廣活動(如會展和會議),以加深香港高新科技企業和內資企業之間的互動;以及3)推動珠三角高新科技企業在香港設立子公司,讓他們更大程度參與到香港本地的高新科技創新系統中,從而在珠三角企業中傳遞和應用香港高新科技的創新成果。
二.優化香港研發環境
香港的高新科技創新系統尚待完善,包括研發力度不足和公共研發開支低,支持高新科技初創企業發展的體系尚待改善等,都是進一步技術轉移和商品化的瓶頸。面對珠三角日益龐大的市場和完善的產業體系,香港必須進一步優化研發環境,完善其上游創新能力,使其與珠三角的中下游互補性創新環節更好地銜接。
政策建議包括:1)香港特區政府提高研發經費的公共支出水平,以鼓勵高新科技的創業,以及現有企業提高他們對上游科技研發的投入;2) 除了應用研究的,也應該多投入資源給香港研究資助局,以加強香港的基礎研究來帶動應用研究;3)優化香港的大學鼓勵學者把研究成果轉移至企業的機制,藉以推動香港科研技術成果商品化的發展。
三.在香港發展從0到1以及從1到100的初創工業及在珠三角開分公司
研究結果顯示,企業本身的內部組織聯繫,對其在香港和珠三角之間的高新科技產業互動發展至為重要。因此,香港必須致力發展原始創新和本地的高新科技產業,以防止本地產業空洞化。香港需要善用其科技研發成果,發展本地的初創工業,避免完全依賴的珠三角的工業。
政策建議包括:1)透過不同的政策工具(例如對策略性產業,提供更多工業用地和財政支持),加強對本地初創企業和高新科技工業的支援;2)鼓勵企業開發和商業化香港的高新科技,完善本地的創新鏈;3)完善香港高新科技產業創新所需要的基礎設施、高新科技勞動力、系統化的供應鏈,以及下游市場銷售的管道;4) 鼓勵推動港商在珠三角設廠和分公司,加強與香港高新科技創新和生產性服務業的聯系。
四.生產性服務業以「前台後室」的區域合作模式,抓住珠三角商業機遇
近年,珠三角的生產性服務業快速崛起,而香港作為珠三角對外窗口的角色正不斷弱化。內地的「雙循環」經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內需市場,一個新的商業機遇。
政策建議包括:1)鼓勵推動香港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到珠三角建立分支辦公室,以抓住區域和內地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從而形成「前台後室」的生產性服務業跨境區域合作模式,以取代過去的「前店後廠」經濟合作模式;2)完善跨境服務合作機制,便利數據和資訊的流通;3)完善生產性服務業跨境聯繫的制度協同,例如適用於粵港澳大灣區所有城市的專業資格互認和統一服務的標準和規則。
五.智慧灣區研究、商務簽證與過境櫃台
促進包括人、貨物、資金、數據和資訊等多種生產資源的跨境便捷流動,有利於香港參與大灣區的高新科技產業發展。單向自由人流(從香港到內地),窒礙了香港在珠三角的融合發展。企業和科研人員的跨境交流對大灣區的高新科技工業發展很重要。研究結果顯示珠三角內資企業很少使用香港的服務和技術,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不瞭解香港的生產性服務和高新科技。香港的商人和科研人員跨境到珠三角很方便,但是珠三角的商人和科研人員來香港便很不方便和化時間。珠三角的科研人員如果要來香港的大學訪問交流,要化很多時間向香港入境事務處申請工作簽證才能成行,跟到海外交流差不多化時間,大大減低他們到香港交流的興趣和意慾。
政策建議包括:1)利用新一代的信息及通訊(ICT)科技推動跨境和跨區域的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區域的建設,方便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2)創新跨境簽證申請安排和管制,尤其是對粵港澳大灣區商務簽證和過境櫃台作靈活安排,利用智慧科技為大灣區內地的企業和科研人員提供快速(just-in-time)的網上電子商務簽證,並在口岸設立像現有的APEC(亞太經合組織)同道一樣的粵港澳大灣區商貿創新科技通道,方便他們過關,到香港洽談生意和合作。
珠三角高新科技企業問卷調查和訪談是香港特區政府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項目資助的「尋找香港與大灣區的新經濟合作模式」研究項目的其中一個研究。
新聞發佈會講解投影片,請按此。
傳媒查詢: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尹慧筠小姐(電話︰2859 2600; 電郵:melwkwan@hku.hk)
石慧詩小姐(電話︰2857 8555; 電郵:rsuffiad@hku.hk)